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将其上任后的首访地选在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面对亚太地区热点多发、频发的复杂局面,以及来自东北、东南方向的艰巨挑战,结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有助于稳定中国周边西北方向的战略考量,李克强总理出访印巴可谓是肩负着稳定中国周边西南方向的重任。
这场“跨越喜马拉雅的握手”,带去了中国的善意。中印战略互信与务实合作显著,双方就边界问题加强沟通协商,共同谱写了“求同存异”的新篇章;中巴传统友谊得到巩固,两国战略合作得到深化,经贸合作得到提升,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继往开来。
纵观历史,当前中国西南方向的周边外交处于最佳时期。各邻国关系平稳,相互之间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即使如此,中国周边西南方向仍然危机暗伏。中印边界争端、印巴恩怨、缅甸政局不稳、跨国犯罪活动等,都给地区局势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也正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助推了双边及多边的合作进程。7月,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访华,力推中巴经济走廊;10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签署了包括《边防合作协议》在内的九份协议和备忘录;12月,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开始分输天然气,惠及当地百姓;而提出已有10余年但一直发展缓慢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被各方政府提上外交议程,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再添一臂。
中国在西南稳步推进
刘学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的西南边境有不少热点难点,主要包括与印度的边境争端、缅甸政局的不稳定等。为解决与印度的边界争端问题,中印迄今已举行16轮特别代表谈判,但是双方对边界问题的认知与具体解决途径分歧仍然很大。尽管如此,两国领导人从发展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大局出发,对境外一些媒体别有用心的炒作和挑拨都有很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对于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国要有耐心,稳步推进,不急于求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应继续把建立信任措施、管控分歧放在优先地位。无论出现何种情况,一定要坚持外交解决边界争端的原则,任何企图使用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做法,只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印度有一些言论指责中国支持巴基斯坦,认为许多中巴合作都是针对印度,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应该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印巴恩怨源自1947年的印巴分治,两国间的敌视和对抗既涉及双方的主权和领土争端,也涉及教派冲突,以及大国在南亚地缘战略博弈的制约。其次,印度国内有一帮“仇巴反华”的媒体人和战略分析家,他们经常戴着有色眼镜,对于中巴合作“指手画脚”。此外,西方国家总有一部分人开动其舆论工具,在中印之间挑拨离间。
目前中国对缅政策的调整或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对军政府的一元化外交逐步过渡到多元化的外交。中国不但同执政党和现政府进一步巩固以往的良好关系,还加强了与主要反对党和少数民族政党的交往;第二,继续强化与缅甸军方传统的亲密关系;第三,积极开展外交斡旋,推动缅甸的和平进程。第四,在经贸领域,中国政府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评估缅甸的投资环境,按照国际惯例,与缅甸政府积极磋商,处理好中国在缅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承担投资方的社会责任,让缅甸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在缅投资是互利共赢的,切切实实给缅甸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向西开放”是中国新一届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期战略,为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合作的指导原则,清晰地勾画出次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框架。我认为,中国在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时要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不能自我封闭在四国之内。需要欢迎四国之外的国家和企业参与经济走廊的建设。在实施四国次区域互联互通进程中,中国还需要考虑与国内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贯通,把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接,也需要与印度发达的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接。这些战略对接将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中缅关系倒退可能性不大
赵伯乐(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困难性。说其复杂,主要因为这些问题的起因并不只是中印两国之间的争执;说其解决困难,主要反映在空间维度上,这一争端涉及的边界线长,领土面积大,双方都对此抱着慎之又慎的态度,退让的余地极其有限。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复杂性和困难性,就应该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既抱有信心,同时又要实事求是,不要幻想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问题,而应该分步骤、妥善地稳步推进,持之以恒地去消除障碍,以达到最终目标。
在处理印巴关系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明确表明,对中国来说,中印、中巴关系都是重要的邻国关系,并不包含所谓互相牵制的因素。其次,中国可以在印巴两国共同关注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例如反恐、能源以及扩大地区贸易等方面加强参与,使之成为一种多边合作机制,还可以对巴基斯坦施加一些必要的影响,化解巴印之间的一些矛盾。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头脑,印巴之间的一些问题并不是中国或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介入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必须在严谨判断的基础上,对那些不宜介入的问题保持超然态度,避免陷入被动。
缅甸的民主化会对中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导致大倒退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主要基于两点:第一,两国在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无论谁执政都不会无视两国间的这种传统合作的互利性,不会仅仅因为政治力量的变化而立刻导致出现根本性的转变。其次,造成目前两国关系中一些微妙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美国介入,但是美国不太可能完全主导缅甸的外交走向,况且中美之间也并不是只有对抗的一面。
总结中缅关系发展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互谅互让,互利共赢。随着缅甸的民主化进程加快,其国内各个社会群体、族群的诉求对缅政府决策的影响也会加大,因此中国应该改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在缅甸的经济活动必须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在缅甸投资的中国企业和其他部门要把所有的经济、文化活动与强化“胞波情谊”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中缅合作的基石更加牢固,更具可持续性,也更能抗击各种可能出现的政治风浪。
就当前而言,中国西南方向的外交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与东海、南海矛盾突出、争端加剧的局面相比,我们与西南方向各邻国关系平稳,相互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旧的矛盾(如中印边界争端等)尚未最终解决,新的问题(如国际河流的资源分配与管理等)初现端倪,加之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的国家和地区多集中在这一方向,且出现与中国分裂主义分子合流的趋势,挑战也随之而来。要稳定西南方向,就应该在继续推进高层互动的同时,提升民间交往的水平;既要扩大经济合作的范围,也应该在安全、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领域拓展相互交流的空间。同时,也需要对一些具有潜在危机的问题,例如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共同打击跨国犯罪等进行研究,制定对策,做到未雨绸缪,有效防范。
中印之间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郑嘉宾(印度中国研究所副主任)
中国与印度是亚洲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因此,西方世界或是中印以外的其他国家对中国与印度的关系非常感兴趣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印两国在安全利益以及政治体制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我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将是中印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中印两国的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不过即使问题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中印两国也不可能再发生战争。因为发生战争对两国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虽然中印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但是仍然有很广阔的合作空间。具体来说,我建议中国和印度可以在绿色能源、科学家与学者的交流与交换等方面进行合作。此外,也可以在阿富汗、缅甸等贫穷动荡国家进行联合安全与经济发展项目。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中印双方都应该学会平等对待与尊重对方。(文章来源: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