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首页 - 走进甘肃 - 文化资源

正宁县:文化产业发展步入佳境

发布时间:2018-01-31

  据陇东报报道 近年来,正宁县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逐步形成了以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业为主、新兴文化产业为辅,布局合理、富有创意、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0%以上。


  抓点示范,扩大产业规模。围绕打造正宁香包“精”“细”“巧”“奇”“俗”特色,深入开展传帮带培训工程,组织香包大户外出学习,采取“公司+工厂”“工厂+基地”“研究机构+公司+工厂+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大力发展香包刺绣产业。目前,全县香包生产共涉及10个乡镇、94个行政村、4178户、14891人。其中,重点村12个、重点户260户。现有专业刺绣艺术人才1400人、刺绣能手280人、艺术大师74人,创办香包刺绣公司23个、加工厂6个,年生产香包刺绣产品达200多万件(套)。


  严格标准,打造特色品牌。按照立足传统、挖掘资源、突出特色、优化品种的工作思路,通过狠抓更新设计、强化技术培训、持续改进工艺等多种方式,在一枝一叶、一针一线上下功夫,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式样、统一规格、统一图案、统一针法、统一用料)标准,重点打造辟邪消灾、婚庆吉祥、贺寿延年、祈求纳福、图腾崇拜“五大拳头产品”,形成了“一个公司一个品牌、一个乡镇一类主打产品”的开发模式,不断增强香包刺绣等文化产品竞争力。


  加大推介,扩大销售市场。通过参加节会、外出考察、新闻传播等途径大力宣传正宁文化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开拓销售市场,促进全县民俗文化产业融入周边文化产业经济圈。先后组织香包刺绣、工艺品加工等相关企业、经营户参加敦煌文博会暨国际文化产品交流会、深圳文博会、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庆阳农耕文化节等各类节会18次。香包、剪纸、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及拉板糖、木偶、簸箕、柳编、山核桃等工艺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西安等国内20多个省市。


  强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正宁县制定出台了《正宁县关于扶持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正宁县“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先后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大类104项,其中木偶戏、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民谣、谚语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香包、刺绣、剪纸、唢呐、民歌、陇东民居窑洞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投入资金30万元,在全县8个乡村建成了文化集市销售网点,在山河镇董庄村建成“文化集市”一条街,入驻销售企业10家,年销售额突破300多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