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支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如何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找准着力点,让这一工程付诸实际行动,考验的是当地政府的智慧。
一个县展馆的示范意义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六届甘肃省文博会上,甘肃省惟一一个县区展馆——镇原县书画艺术展馆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书法之乡镇原”八个大字刚劲有力,气势恢宏,整个展馆清雅厚重,充满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展馆共分三个板块,“原州情韵”美术板块主要以陇原风情为素材,展出镇原县各类名家书画及相关创意作品20余幅;《潜夫论》书法板块主要以《潜夫论》经典篇章为内容,展出凸显文本思想与书法艺术相融合的书法名家作品;《秦诏版》创意板块主要以《秦诏版》为蓝本创意,展出体现其艺术价值的书法、美术研究、创作、开发成果共20余件。110平方米的小展馆,把镇原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人文资源高度融合并艺术地展现给了观众,让国内外宾客感受到镇原文化底蕴之深厚,书画艺术之高超。同时,该县书法家协会还组织镇原籍书画名家现场挥毫泼墨,交流书画艺术,展现镇原县作为全国书法之乡的浓浓文化风貌。省市领导参加完开幕式专门参观了镇原展馆,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许多书画爱好者也慕名而来,他们或拍照、或录像、或跟现场的书画艺术家交流,有的甚至席地而坐,仔细玩味作品,有的呼朋唤友,流连忘返,一连几天都泡在镇原展馆。现场来的几位书画艺术家更是忙得不亦乐乎,由于求字索画的络绎不绝,他们带来的作品几乎被一抢而空。镇原书画走俏省城,成为了本次文博会的一大亮点。
一个年逾2亿元的“小”产业
其实,镇原书画这次在文博会上大放异彩绝非偶然。镇原县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底蕴深厚,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素有“书画之乡”的美称,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这里人文底蕴厚重,自然景观独特,但如何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变为实实在在的、能对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产业,一直是历届领导思考的问题。
今年省委作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后,庆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以打造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为目标,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全面展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强化保障与营造环境相结合,抓住“抓规划、搭骨架,重挖掘、创品牌,育主体、搭平台,抓项目、强支撑,促融合、增活力”等关键环节,迅速启动实施一批文化项目。而在此之前的几年,镇原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文教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全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为书画艺术事业和书画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依托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镇原县提出发展“黑、绿、文”三大产业的思路和“打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大县”的口号,进一步打造“中国书法之乡”名片,完成了从“中国书法之乡”到中国书画产业大县的华丽转身。借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东风,把发展书法艺术、繁荣书法事业,作为打造文化大县、推动镇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来抓,无疑是推进“文化强县”最佳的选择。
为此,镇原县成立了书画艺术发展领导小组,把做大做强书画产业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日程,研究制订了促进书法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开展各项书法培训、书法艺术活动和奖励在比赛中获奖的书法人才。现在,走在镇原县的大街上,各类书画培训班随处可见,谈书论画声时有耳闻,“家中无字画,不算镇原人”几乎成了现实,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镇原书画现象”,并将书画艺术向书画产业转变,声势日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镇原县拥有国家级书协会员24人、省级书协会员120人、市县级书协会员2000多人,成立有镇原书协、镇原老年书协、青年书协、老年书画院等机构,书画爱好者达22万人以上,专业和业余书法创作者达3万多人,有110多人次的书法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10多幅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60多人次的作品被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收藏;全县有书画装裱店120余家,年收入600多万元,有画廊40多家,年书画交易额达2亿多元。镇原书画已真正走出“深闺”,开始融入世界。
“小”产业引发的大思考
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石窟文化、伏羲文化、汉简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旅游文化、现代文化等方面具有厚重感和不可替代性,而且有蜚声中外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军旅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的丰富资源。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模式的多样性,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业模式,找到最佳的着力点,是全省各地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让人遗憾的是,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一些地方,灯谜竞猜、职工拔河比赛、万人长跑等文体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成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却鲜见有其他大的动作,有的地方则是不分大小,没有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这相对于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华夏文明的目标而言,显然是脱离了主题。
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最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镇原发展书画产业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文章来源: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