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7·22”地震之后定西首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3.6亿元的漳县中隆民俗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工;总投资200亿元的临洮太石水城即将开工;在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六届省文博会上,定西市又成功签约11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近60亿元。
2013年7月3日,定西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定西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7月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会议,专题进行安排部署。
财税、土地、规费政策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输血”
财税政策方面,凡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额
在5000万元—1亿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享受2—3年的试生产期优惠政策。凡文化企业自生产获利年度起上缴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前3年由市、县区财政全额安排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后2年按50%安排。凡投资组建文化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由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注资扶持或参股扶持。凡投资新建的重点文化企业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其固定资产贷款由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扶持。
土地政策方面,凡新建的文化企业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万元(不含土地出让金)、土地投资强度在100万元/亩以上的,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的年度起,按土地出让金市县区留成部分扣除各项国家规定计提后的同等额度,由市县区政府安排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
凡文化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均享受法律规定的最高年限,使用期满后可依法申请延长。其使用权在使用期内可依法转让、抵押(项目未建成投产者除外)。
规费政策方面,凡文化企业需缴纳的各类审批性事项收费,除上缴省上的部分外,实行“零收费”政策,一律只缴工本费。凡文化企业项目建设和运营中需缴纳的各项费用,按物价部门核定的下限的50%以内收取。凡是符合小型微利条件的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些历史性的政策叠加和政策要求,不但可以鼓励当地企业经济的发展,也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为了推进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定西市设立500万元,县、区分别设立不少于2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落实每年1000元补助经费;对在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全国性评奖和省敦煌文艺奖中获奖的文艺作品和优秀文艺工作者,按照1:1的比例实施地方奖励;市、县区宣传文化部门都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机构,各县区文化产业园成立管委会,并落实编制和人员;实行文化产业发展党政“一把手工程”和文化产业项目领导负责制、部门责任制;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保障。
总目标:建成陇中文化大市力争文化发展速度达45%以上
《定西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一年启动建设、三年初见成效、八年实现规划的总体目标,总体分为两个阶段:
2013年—2015年为第一阶段。编制出台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投资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全面实施,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达到4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
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到2020年,基本建成陇中特色文化大市,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力争达到45%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领域目标。
打造“1413”工程
增强定西文化“软实力”
在具体措施上提出:形成“一带”,建设“四大基地”,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413”工程)。
“一带”即:主动融入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形成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定西带。
“四大基地”即:以马家窑文化、战国秦长城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基地,以马铃薯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以民间民俗特色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创作营销基地,以洮河渭河自然风情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十三板块”即: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典)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
高规格领导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市上成立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40多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各县区委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下设14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和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目标任务明确,职责措施具体,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市县区共同推进、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定西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此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能够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加快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定西文化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