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通讯员 陈永刚) 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安定区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构建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网络、文化遗产保护“四大体系”,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全力打造陇中特色文化大区。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坚持项目争取与本级投入并重,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目前,该区已建成投资1000多万元的区广电中心综合楼1处,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建成农家书屋292家,配送图书48.8万册、期刊3.9万册、报纸19.8万份、音像制品1.2万张(盒),并配套了书架、阅览桌等设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292个,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10.33万户,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的全覆盖。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作用,深入开展文化下乡及“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该区文化设施占地3.3万平方米,每万人占有文化设施面积709平方米;公共图书藏书量达73万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1.9册。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并建成了民办众甫博物馆、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各1个,形成了以区级“三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室为主,民间文化机构为补充的多级文化阵地网络。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并重,通过文企联姻、企业冠名、社会赞助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目前,该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371家,其中文化经营法人单位96家,个体户275家。今年1-5月份,该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2100万元,资产总额达到2.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145人。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核实、普查及保护性开发。文化遗产方面,全面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安定区野外调查及档案整理工作,共普查野外文物57处,并对6处省级野外文物保护点制作了标志牌、重新划定了保护范围、及时进行维护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通过挖掘、搜集整理和积极申报,该区特有的陇中小曲、陇中秧歌铰儿等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确定为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陇中小曲和剪纸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