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首页 - 走进甘肃 - 能源矿产资源

敦煌西湖:被抢救下来的“绿色遗产”

发布时间:2018-08-13

  敦煌,自古丝路重镇,以敦煌石窟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然而,这里曾因人为破坏形成了一道道伤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敦煌周围的每个村几乎都有专门的‘打柴队’,进行大规模的砍伐用于生产生活,使得这里的环境急剧恶化。”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火烧湖公益林区里,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袁海峰告诉记者,当时由于冬季取暖等需求,村民往往都是将当地红柳树连根拔起,给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十多年下来,让曾经的湿地变成了荒凉的戈壁。

 

  在当地许多村民的回忆里,那时候一到春秋两季黄沙漫天,“一阵沙尘暴下来,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能被埋了。”

 

  痛定思痛,当地人决心要让绿洲在这里重现。1998年省级保护区成立,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万公顷,主要保护湿地、荒漠植被和野生动物。

 

  “这里年降水量仅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达到了2500毫米。”在这种极度缺水的环境中,为了能让绿色的希望在这片土地重新生长,一代林业人在探索前进。

 

  敦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李向忠向记者介绍:“为有效保护利用保护区南部水源,组织实施了2016年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以工程化补偿为重点,建成了保护区社区单位阳关镇四个村节水引水渠超25公里,实施节水滴灌1000亩,通过渠系建设集中水源,每年将南湖灌区冬春季弃水1000万立方引入保护区、少采地下水50万立方,使保护区地下水得到有效恢复,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在保护区芦草井保护站记者看到,这里的胡杨林郁郁葱葱,沙海里开始出现了倔强的“绿色”。

 

  “为了提高胡杨林的成活率,去年我们引进了最新的滴灌技术,实现计算机全程科学监测灌溉,和以前相比不但减少了人工浇水的工作量,用水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二,而且胡杨林的长势更好了。”袁海峰相信,再过两三年,这里的胡杨林一定能长成繁茂的大树,成为抵御风沙的卫士。

 

  现在的敦煌西湖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已达到9.8万公顷,有胡杨疏林1万公顷,灌木林8.9万公顷,灌草地6万公顷。还分布着重点保护植物5种、野生动物146种,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野骆驼、白鹳、黑鹳、大鸨、小鸨5种,同时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濒危物种“普氏野马”放归自然基地。经过多年不懈的建设,这里俨然成为甘肃西部防风固沙第一屏障。

 

  最新数据显示,敦煌市总用水量由2015年的33197万立方米降为2017年的31767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开采量同比减少477万立方米。2017年全市生态环境补水量增至3140万立方米,月牙泉水深恢复至1.6米,敦煌生态治理初见成效。(文章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