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今年上半年,全市三产增加值增长13.5%,基本相当于一产和二产的总和,总量和速度创历史最好水平,增速居全省第2位;三产增量占整个经济增量的6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
——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9.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8亿元,增长27.6%,旅游产业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增长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增速居全省第1位;
——上半年,全市在建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8项,总投资369亿元,落实到位资金126.1亿元,增长120.8%;
……
数字是枯燥的,但反映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却是最直接、最生动的。
是的,金张掖在变。五年前,当张掖干部群众挥汗如雨在城北戈壁荒滩上挖湖植树、培土围栏保护湿地的时候,谁能想到如今芦苇摇曳、碧水荡漾、高楼林立的美景,谁能想到这里会成为张掖又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谁又会想到这里会成为张掖祁连玉文化产业的摇篮和客商云集的热土?
前不久,爱好摄影的市民邢瑜在自己的微博上贴出一组照片,从湿地鸟影到木塔风铃,从城市街景到古风古韵。邢瑜在微博上写道:“在最美的季节,你是不是又看到了家乡不一样的风韵。短短几年,一个‘塞上江南’金张掖再现昔日丰姿,‘宜居宜游’也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而我的镜头就是这几年张掖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者之一。”邢瑜的感受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一样,他们亲历着这里的每一天,每一年的变化。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绿洲城市,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境内交错衔接,境内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沙丘、七彩丹霞、田畴沃野、湿地芦苇等地貌交相辉映。生态的多样性及其特殊性蕴含着无限的生机,是张掖靓丽的名片和最大的优势,更是孕育产业的摇篮,也给张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成为顺应时代、尊重自然的客观选择。
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指出,生态是张掖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张掖这些年的工作,就是坚守生态这个“一”,守“一”的过程,就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就是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城市的过程,就是培育壮大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过程。只要守住了生态这个“一”,宜居、宜游、宜业、宜商这些“多”就成为必然。
从生态文明大市建设的提出,到沿黑河两岸生态城市的培育,到集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要素于一体的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明确,到发展生态工业的战略部署,再到地貌景观大观园、丝绸之路古城邦、暑天休闲度假城、户外运动体验区四大名片的打造,丝路重镇金张掖无不时时刻刻把握着生态主线和率先转型跨越的主基调,彰显着自身多姿多彩的特色风貌,使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功能愈加完善,使自身更加特色鲜明,现已形成以吸引消费拉动经济的区域产业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张掖宏观经济的发展正朝着“三二一”内生增长型格局转型。更为可贵的是,长期守“一”的张掖,并未因保护生态而放缓和影响眼前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2.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农业增加值增长5.2%,居全省第5位;工业增加值增长15.3%,居全省第7位;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3.4%,居全省第1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6%,居全省第7位;公共财政收入增长27.9%,居全省第4位。回眸而望,这一个个犹如张掖发展脉搏的数据在铿锵跳动,反映着张掖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的不凡历程。
五年来,从日益改善的城市环境到日趋完善的城市功能,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到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从经济社会的繁荣到老百姓幸福感的提升,金张掖在转型中跨越,在跨越中转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名逐年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速度较快、位次前移、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实践证明,以消费拉动、以三产带动一二产发展的格局是稳定性、可持续性最强的。从全国、全省发展的趋势来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宏观经济发展正朝着“三二一”的格局转型,正在形成消费需求增大、内生动力增强的良性循环,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只要坚持以宜居宜游为首位产业,把外地的消费需求吸引到张掖,通过提供消费产品、扩大消费市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以三产为引领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就会形成一种理想的内生增长型格局,现已成为张掖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2008年以来,以宜居宜游为核心的生态城市和生态旅游建设初见成效。四年间,张掖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由4.84亿元增加为31.09亿元,年均增长59.2%。城镇化率由34.5%提高为37.11%,上升2.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8%提高到54%,上升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
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助推了全市旅游、文化、服务等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2008年以来,张掖旅游总人数由103.86万人次增加为521.9万人次,年均增长49.7%,旅游综合收入由3.71亿元增加为27.14亿元,年均增长64.5%,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1%提高为9.3%,上升7.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张掖接待国内外游客309.27万人次,增长27.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8亿元,增长27.6%,占GDP的比重达到11.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增长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增速居全省第1位。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吸引力明显增强,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优惠政策的出台,一批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招商引资在数量、质量、资金到位率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今年第十九届兰洽会上,一批符合张掖产业发展方向、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张掖,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此次兰洽会上签约项目108项,签约资金1029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居全省第2位,项目规模、签约金额创历届最好水平。
与此同时,以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业、金融、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以及与第三产业密切相关行业的财政税收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税收占财政税收的56%,增长30%,增速高于税收收入15.2个百分点,与第三产业相关的营业税增长37.6%,第三产业已成为财政增收的主渠道。从财政收入的增长看,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5.2%和2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6%和6.6%,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也说明经济运行的质量在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明显提高。至2012年底,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5.1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5%,比2008年增加6万人,比重提高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用电量作为反映经济的先行指标,能够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变动情况,是反映经济运行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和晴雨表。2010年以来,张掖第三产业用电量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增长14.9%、2011年增长14.2%、2012年增长12.2%,若除去电气化铁路用电量,三年来实际分别增长72.7%、54.7%、44.6%,增幅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用电量。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1.2%(除去电气化铁路用电量,实际增长33.8%),分别高于第一、二产业用电量4.1个、10.8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房地产、商务及居民服务业用电量增长52.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量增长38.1%,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增长28.4%,是带动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的最大动力。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用电量持续较快增长,电力需求旺盛,与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趋势一致。同时第三产业用电量的强劲增长,也显示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以及各项惠民富民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张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95元,比2008年增加5080元,增长54.5%。农民人均纯收入7504元,比2008年增加2989元,增长66.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8年的11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54亿元,增长1.3倍。
生动的生态建设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以提升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并进、经济总量扩张和经济的转型,并由此带动了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通过宜居宜游建设,全面提升金张掖形象,广泛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真正把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投资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个由宜居宜游推动宜业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张掖自身的特点,也体现了时代的潮流和发展的趋势。 (文章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