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合作进入更广领域
在结束了对阿联酋的国事访问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21日起开始对塞内加尔、卢旺达和南非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将过境毛里求斯进行友好访问。这是习近平连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访非之行,也是他五年中第四次对非洲进行访问。
近年来,中非不断加强政治互信,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共同书写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大文章”。今年是中非合作的大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举行。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非洲,无疑将掀起中非关系的新热潮。
经贸关系更加紧密
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的第一站是“西非门户”塞内加尔,这是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西非国家。2016年,两国元首将中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中塞务实合作一直走在中非合作前列。目前,中国是塞内加尔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融资来源国。“千丘之国”卢旺达是连接中东非的桥梁。目前。中国是卢旺达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卢旺达重建和工业化进程中,中国提供了宝贵援助和多方面支持。
今年是中国与南非建交20周年,此访南非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20年来,中南关系全面深入发展,两国关系实现由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大跨越。目前,中国是南非最大贸易伙伴,南非是中国在非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此前表示,今年中非高层交往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外交“非洲年”。习近平主席访非必将进一步深化中非政治互信、发展互助、理念互鉴,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及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贺文萍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紧密。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一直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涵盖了非洲的西部、中部、南部和东部,可以说是一次面向全非大陆的访问。此访也将为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凝聚更多共识。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西亚非洲所副所长武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非洲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但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从此访选择的国来看,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中国市场对非洲伙伴是开放的,也说明中国希望同非洲国家加强合作。
经贸合作深入推进
非洲国家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大部分国家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非洲经济是世界经济链条中较薄弱的一环。“因此,如何抓住中非合作为非洲发展提供的历史性机遇,实现非洲的发展梦,是许多非洲国家关注的最主要问题。”在贺文萍看来,未来中非合作的重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中非工业合作过程中关注对非洲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以及就业机会的创造,二是在中非金融合作过程中注重加强对非洲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三是在加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武芳认为,非洲处在“一带一路”辐射范围内,经济体多,差异化明显,经济结构较单一,营商环境也有待完善,但其市场具有潜力,中非合作框架下的资金扶持也为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给中国企业到那里去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目前,中非合作成果已经逐步显现,例如中国助力塞内加尔工业腾飞的迪亚姆尼亚久工业园,深受当地民众欢迎的中国农业专家技术培训,中方援建的地标建筑塞内加尔国家大剧院等项目落地。“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领域,中非还可以加强产能合作,发展新能源、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中非合作应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武芳说。
武芳直言,在进行对外经济交往时不能以短期的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考量,应通过经贸行为带动对方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中企在非投资要着眼长远,例如在建造铁路的同时,带动铁路沿线的工业园区、资源开发等,进而使这个国家的资源潜力变为现实优势。
展望进入新时代的中非经贸合作,贺文萍建议,中国需要以更开阔的胸襟和更从容的气度直面中非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从政治发展与经济合作两个方面谋篇布局。在政治发展上,凝聚政治共识,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在经济上则需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