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需要什么样的补贴?
日前,从相关渠道获悉,今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政策或将有较大变化,电动物流车补贴政策或将暂缓推出,纯电动客车或改为按照电池能量密度进行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或将按照节油率进行补贴,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政策或不变,并预计新能源客车和乘用车国家补贴政策本月内落地。
业内普遍认为,在“骗补”风波影响下,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势在必行,但在喧嚣纷扰的诉求声中,多位行业专家发出冷静的呼声:要使新能源汽车政策更完善、更有效率,必须站在更高层面妥善考虑,慎重决策。
法治是遏制“骗补”的最好办法
近几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新能源补贴政策都是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的,没有专门的法律依据。各种补贴规定分散于财政法规和规章中,关于补贴申领的条件、程序大多没有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方政府为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急于进行补贴刺激的心态。
政策的“先天不足”助长了企业的投机心理,往往想方设法“先占了便宜再说”,造成“骗补”的发生。
然而事实上,据记者调研,许多地方承诺的补贴款项至今并没有落实,这也是因为财政性补贴缺少法律依据,补贴政策的严谨性、严肃性没有保障。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与供给侧——新能源交通产业息息相关。日前,在东南大学举行的“第一届新能源交通政策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新能源交通政策的法理、体系与重点进行了深入研讨。
上溯产业源头,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供给侧改革,需要系统科学的、符合法治精神的新能源交通政策,法治才是遏制恶意‘骗补’的最好办法。”
对此,广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客管处处长苏奎也表示赞同。他说:“政策制定过程中,法律支持和公众参与一定要跟上,需要汽车、交通、环境、能源、法律多方面专家共同参与。”
从新能源汽车政策的目标诉求来看,苏奎认为,应该让政策目标更加聚焦于环保。“环保、节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等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诉求,目标太多元,政策制定过程中必然容易‘打架’。”
技术路线中立落实企业责任
业界人士认为,此前政策的一大缺点在于过于粗放,许多地方都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实行“一刀切”式补贴。对于电动汽车的补贴过高,而且对生产企业没有约束和要求。
“新能源汽车政策应该和各地交通发展战略相协调”,这是苏奎的观点。他认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地方能源结构与交通发展特点,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上,需要准确厘定中央与地方事权。
苏奎建议,应该由中央考核环保目标,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当地的政策,实现新能源汽车推广路径多元化。他特别强调,政策应该在技术路线上保持中立,坚持目标导向明确,落实行业和企业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也持有相似意见。他认为,补贴只应起杠杆作用,而不能成为直接驱动力。政府要赋予企业义务和责任,调动起企业的主动性。政府要用政策驱动企业探索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才能使其在未来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持续担负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杨裕生分析,当前的补贴政策缺少科学性,且补贴额度过高,后果体现在多个方面:汽车生产企业追逐补贴最高的纯电动客车,只享受利益而不承担义务,不思降低成本而是故意抬高车价,更不去主动钻研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向无补贴过渡。
于是,大部分补贴成了汽车企业的超额利润,人为造成社会不公;政府财政负担太重,拉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效果不佳,甚至耽搁了发展速度。
杨裕生告诉记者,去年7月,包括他在内的19位院士联名“上书”,建议控制电动汽车补贴总额,明确生产企业责任,具体包括三条:第一,国家为补贴总额设定上限,需多少补贴要“先算再用”,而不能“用了再算”;第二,明确汽车生产企业的责任,实行“适当补贴,责任指标,超额有奖,以罚促产”的政策措施;第三,继续加强对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发展的支持。“希望这些建议能在下一步补贴政策调整中得到体现。”这位85岁的老一辈科学家说。
全面考虑动力电池技术
要使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更有效率,什么是关键?多位专家的答案都指向电池技术。
杨裕生回忆,本世纪前3个“五年规划”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历经了燃料电池车、混合电动车、纯电动和插电式车三个变化。他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一直在摇摆,究其原因,就是一直没有将电池水平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技术之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新能源汽车运行效率的关键。记者近期在多地调查发现,在已经投入运行的纯电动公交车中,不少车辆动力电池能力密度不高、寿命不长,甚至已经因“未老先衰”而“趴窝”。
杨裕生提出,在动力电池的发展中,要警惕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混淆问题。不顾动力电池水平的发展进程,而将研制水平不高的纯电动车未经长期、充分考验就大规模示范推广,臆想很快搞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能量密度是当前颇受重视的电池技术指标。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今后五年,还要努力把电池能量密度再提高一倍,把制造成本再降低50%。
这个目标令人振奋。杨裕生认为,动力电池要不断研究提高能量密度,但是必须把安全放到第一位,并且,衡量汽车对于减少排放的贡献,要从车辆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
如果简单地以电量为标准,一味追求电池能量密度而不考虑其他指标,缺少责任感的企业就会停下技术攻关的脚步,去迎合补贴政策,很可能发生以多装电池为手段的“骗补”行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不仅要把电池作为考核内容,而且要把电池的使用寿命、能量密度、安全性、充电速度、耐高温性这五个关键技术指标作为重点。(文章来源:中国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