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首页>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举措

甘肃省重振丝绸之路 打造“西向”战略经济制高点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 www.ccpitgs.gov.cn 2014-01-14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邵其珍) 发展、民生、项目落地、重点工程建设……无论是政协委员的提案,还是在分组讨论会的现场,委员们无一不将目光投向陇原大地的发展。记者注意到,在省“两会”上,“丝路经济带”这个词语使用的尤为频繁。“提振甘肃经济,发挥甘肃经济的后发优势,必须要走一条适合甘肃发展的新路。而国家的‘西向’战略无疑为甘肃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出路。”省政协委员赵鲁平说。


  例如,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就提出了《关于开拓三个通道,实现战略西进,的提案》、《关于我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提案》,民进甘肃省委员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交通运输发展的提案》《关于发挥敦煌优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提案》,省工商联提出了《关于加快我省企业向西“走出去”的提案》、《关于成立兰州西域语言大学的提案》,政协委员苏孜提出了《关于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的提案》、赵鲁平提出了《关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促进张掖旅游文化发展的提案》……一份份提案,彰显着社会各界渴盼甘肃经济发展的迫切希望,也汇聚着各界致力于陇原大地发展的真知灼见。


  共识

  “西向”战略是甘肃提振经济的一扇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的国家战略是海洋战略,向东发展,年均10%的GDP高速增长直接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但也形成过度依赖外需及内陆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然而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我国寻求经济突围,战略要冲在西部地区。”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在提案中这样表述。同时,我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能源安全通道、经贸物流通道和文化交流通道。目前,我省的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市场空间相对广阔,已形成以兰州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兰乌经济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重要平台,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筑建材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正在逐步成为深化西部开放的重要区域增长极。


  这些条件,无疑是甘肃“西向”战略的利好。


  省工商联在《关于加快我省企业向西“走出去”的提案》中指出,开放开发是推进甘肃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提高我省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在大开放中推进大开发,在大开发中实现大发展。我省经济社会滞后的最大原因是发展不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发展差距的突出表现就是开放开发的差距、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差距。从对外贸易规模看,2012年我省外贸进出口部值仅占全国的0.25%,远远滞后于其他省份。外贸依存度只有13%,而全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为50.1%,珠三角地区则达到94%以上。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甘肃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为我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水平和我省企业向西“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战略

  三大通道推动甘肃战略西进


  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在提案中分析,目前,由于新丝绸之路沿途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以及技术标准、投资重点、法律规范等方面不一致,加之多国协调很有难度,使得亚欧大陆桥这一陆路大通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应从海洋战略走向海洋和陆地战略并重,使东扩西进成为新的战略指向,把开放开发、合作发展的眼光投向更加广阔的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紧密经贸关系,形成发展共赢的局面。应实施好西进战略,充分挖掘甘肃省在新丝绸之路上的战略通道潜能,积极开拓经贸物流、能源安全和文化交流三个通道,巩固发展甘肃作为我国与亚欧各国能源输送、通讯传输、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旅游合作必经通道的重要战略地位。


  以兰州新区建设为战略平台,开拓经贸物流通道


  作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对整个大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西安、乌鲁木齐等地无法替代的。兰州新区的设立是国家从战略层面考虑的结果,对于扩大向西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开拓中亚、西亚的经贸往来,促进区域协调和国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议把兰州新区作为西进战略的起点,打造中国西北区域重要的陆港、铁路货运中心和国际航空港,开拓经贸物流通道,培养西北经济的全新体系,与有关国家间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建议适时修建从兰州新区到霍尔果斯的宽轨铁路,与中亚国家实现铁路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所有货物可在兰州新区进行结算,充分发挥兰州新区的国家级新区优势,使兰州新区成为亚欧大陆桥的核心节点站。


  以能源建设为重要保障,开拓能源安全通道


  我省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管廊带,是中亚和新疆的油气资源进入我国内地的中转站,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在中国能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禀赋、相对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连续出台的促进发展政策的叠加效应,是我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比较优势。建议加强与陕西、新疆等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省份的政策协调和经济合作,建立经济带沿线城市高层协商会议或联席工作机制,研究省域间的产业对接和经济互补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同时,建设以兰州新区为核心的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核心的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以酒泉新能源基地为核心的能源装备制造、计算机云存储云计算产业;建设以平凉、庆阳为核心的煤化工产业;努力打造和形成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品牌,让品牌引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形成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的竞争优势,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带的支柱性优势产业集群。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支撑平台,开拓文化交流通道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我省应借助这一支撑平台和发展基础,深入整合省内文化旅游资源。在我省境内,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资源分布有序,沿线每个市州都能梳理出各自独特的文化“亮点”,要充分利用各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打造诸如以张掖丹霞地貌、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为核心的美丽摄影之旅,以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为核心的石窟文化之旅,以酒泉冰川、张掖冰川为核心的探险之旅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要充分发挥我省的文艺院团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保护和开发为重点,打造一批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剧目;要做好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积极申请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继续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会;丰富文化交流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推进更深入、广泛、持久的国际青年交流,加强与中亚、西亚等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打造推动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瓶颈

  产业布局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关注甘肃省着重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委员们也正视着甘肃省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差距。


  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在《关于我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我省虽然具有资源禀赋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但产业布局与发展距离扩大向西开放的战略要求仍有差距,仍然存在如下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首先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的问题。虽然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交流协作不断加强,但由于国家缺乏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规划,我省与陕西、新疆等省份经济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上,尚存在产业要素流动不畅、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难以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合力。新能源产业的困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我省生产的清洁电力能源无法上网供给外省,造成白白浪费。2012年酒泉市发电量140亿度,用电量只有39亿度,电价补贴也不能及时到位,造成电力企业运行困难,导致市场对新能源生产装备的需求下降,进而影响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其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压力较大。我省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也是国家西北生态战略屏障的重要节点,我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源头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我省河西走廊分布有我国四大沙漠以及大面积戈壁,沙化土地总面积列全国第五位,是全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之一,是遏制沙漠扩张和风沙肆虐全国的战略前沿,也是三北工程及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之一。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环境、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造成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安全考验。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全国排名靠后,这使得甘肃又面临着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任务重,自身经济实力与通道功能不相匹配的问题。再加上体制、机制、观念上的影响和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肃的建设发展。另外,对外交流与合作面临从硬件到软件的一系列困难。由于在国家战略、国内政策、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我省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存在一系列的困难。例如,由于我国铁路轨距与中亚五国不同,货物专列需要在新疆阿拉山口吊运换装,造成等待时间过长、运输成本过大。马鬃山公路口岸是我省唯一的陆路口岸,该口岸于1992年10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但1993年8月1日被蒙古国以保护国内自然保护区为由单方面毁约,关闭至今。兰州中川机场还不是国际机场。另外,我国与中亚地区国家之间还缺乏必要的落地免签等有利于人员往来、机构交流的政策和协议。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无疑要加强区域合作,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带的支柱性优势产业集群,并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我省的特色文化品牌,同时要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构建中国—中亚西亚大宗商品出口生产加工、储运中转集散基地和电子交易场所虚拟平台等打通“互联互通”环节的重点性工作,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资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构筑以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


  软硬件建设

  交通、文化、旅游要先行


  构建“向西、向东、向南、向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民进甘肃省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交通运输发展的提案》中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交通现况。提案中认为,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但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综合运输通道中青兰国家高速宁夏境内路段尚未全线贯通,G312大部分路段由于修建高速公路降为辅道,技术等级达不到二级标准,G316技术等级以三级为主,兰州、嘉峪关等机场规模小,高速公路“断头路”和普通干线“瓶颈”路段仍然较多,不少早期建成路段由于设计标准较低等原因,已经无法适应目前交通量大的需求,面临着改建、扩建、提升路面等级等问题,通道运输能力亟待提升。建议:全面加快公路、铁路、航空、内陆水运、港口、管道运输建设步伐,构建“向西、向东、向南、向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成立兰州西域语言大学促进文化交流省工商联在《成立兰州西域语言大学》中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贯通中西方的古老商路、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文化传播和交融的线路。甘肃不仅要成为经济带中最大的集散地,也要积极申请建立兰州西域语言大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培养语言交流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建议:我省以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区为契机,申办建立兰州西域语言大学,以专门培养丝绸之路带沿线国家的突厥语、阿拉伯、波斯和俄语等人才为主,为实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排头兵的作用


  政协委员苏孜在《关于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的提案》中提出,甘肃旅游业应充分发挥旅游合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根据“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人心想通”的总思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好旅游的排头兵作用。


  苏孜说,国家旅游局主推的12条国线产品中,丝绸之路、黄河风情、万里长城、红军长征等产品都与甘肃密切相关,省会兰州是几大线路的节点,特别是甘肃由于特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被誉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建议我省创造条件开通至中亚西亚国家的直达航班,加快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抢占先机。


  政协委员赵鲁平在《关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促进张掖旅游文化发展的提案》中建议,我省要进一步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建立“智慧甘肃”旅游云平台,着力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发旅游客源市场,组织旅行社与丝路沿线国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双向线路考察活动,互送旅游团队,建立地接关系,实现市场互动,并推广双向出入境旅游产品。



主办单位: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甘肃商会
值班电话: 0931-8844886
网站备案号: 陇ICP备18000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