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单纯的贸易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不是一个文明交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0月在印尼所作的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演讲中就提到了“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直指文明交融。
争取经济政治文化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有发展经济的要求,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诉求。现代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双赢的,所以发展“一带一路”的主要阻力不会在经济领域产生,甚至是沿线各国所共同追求的。
在“一带一路”沿线,事实上存在着激烈的政治争夺战。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想争夺这一地区发展的主导权,将当地的发展纳入自己的发展框架当中,同时削弱对手可能的影响。例如日本在2004年提出建立“中亚+日本”对话机制,推进“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苏东剧变后新的地缘政治形势,通过高层访问和对话增强与中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二是突出经济和能源合作,通过经济渗透争取该地区能源开发和贸易主导权;三是通过推进核不扩散协议,帮助地区国家实现所谓民主化改革,扩大日本在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美国在2011年正式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重点是建立一个以阿富汗为中心,连接中亚、南亚的区域性交通和经济联系网络。其意图在于:一是巩固阿富汗战果,维护“后撤军”时代阿富汗的稳定,确保美国继续主导地区局势走向;二是以经济合作为手段,加大对中亚地区渗透,削弱俄罗斯对中亚的影响;三是遏制伊朗。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以南北走向为主,突出印度作用,竭力排斥伊朗参与。在对丝绸之路区域的争夺方面俄罗斯也不甘人后。2010年1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正式成立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2012年1月,“俄、白、哈关税同盟”升级为“统一经济空间”,并成立欧亚经济委员会,协调三国间经济一体化进程。2014年5月29日,俄、白、哈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宣布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他如韩国、哈萨克斯坦等,也有自己的相关计划。因此,各大国围绕这一区域的争夺是相当激烈的,而且是互不相让的。
要解决这一“囚徒困境”,寻求根本性的突破就只有从文明的深度着手,也就是争取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文化的和谐,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消除政治上的矛盾。共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国家之间总是比较容易相互理解的,哪怕是出现冲突和矛盾,双方也会更加容易理解出现冲突和矛盾的原因,所以也比较容易有针对性地解决。即使不能够完全达到一致,至少更加容易达到求同存异。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之间也可能达到求同存异,只要双方能够增进互信与了解,就能够跨越文化不同所造成的误解与歧视。中国是有条件这样做的,而且也必须这样做。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也代表一个文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不仅能够进行国与国之间的对话,也能够进行文明之间的对话。
以文明交融为核心以经贸发展为动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只有从文明交融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以文明的交融为核心,以经贸发展为动力,以政治为主导,以历史记忆为基点,以文化为平台,互信合作,最终才可能实现“一带一路”沿线文明的交融,也就是文化、政治与经济三者之间的高度和谐与互信,促进其协同发展,从而最终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什么要以经贸发展为动力?因为经济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能够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且经贸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是立竿见影的,容易见到实效,容易激发信心。通过经济上的长期合作与多次重复博弈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一带一路”长期稳固发展的基础。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正是通过经济上的互利关系逐步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要以政治为主导?因为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又是强烈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与经济文化相比,政治力量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容易变化的力量。政治上的博弈,往往是社会发展与转折的契机。世界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会议、APEC会议,及其他诸多重大的国际会议,都对其后长时期内的世界经济格局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这些例子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即政治总是强有力地引导社会的发展。
为什么要以文化为平台?因为文化是比经济及政治更为长久与深刻的内容。经济经常转型,周期无处不在,繁荣与衰落交替。今年的政策,明年就有可能过时。今天的友好合作,明天就可能时过境迁。政治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政治理念强调: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把国与国之间的长久友好合作建立在政治上是靠不住的,泰国与中国的高铁谈判一波三折就是一个例子。而文化的力量却是穿透时空的,政治与军事及经济的力量常常在一个国家强大的时候发挥有效的作用,而文化则在一国形势不利的时候展现其力量。只有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友好合作建基于文化的层次,这样的友好才可能是长久的,并进而构成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政治与经济的形势不断变幻,但是文化则不那么容易改变。文化的力量,既可能消减经济与政治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的程度,也容易促使其恢复合作,最终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为什么要以历史记忆为基点?因为人类生活在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个人、国家与文明都不能切断自己的历史,历史总是持续深刻地影响当下。当我们告诉“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我们要建立的是“丝绸之路”的时候,这个名字就会唤起那些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记忆,因为“丝绸之路”不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丝绸之路”本来就是由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建造的,符合沿线各个国家人民利益,是沿线各国历史的一部分。这样就更加容易获得沿线各国的心理共鸣,因此而增加呼应,减少对抗与阻力。沿线各国都会认同,建设“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不只是中国的战略。“一带一路”维护的是沿线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中国的利益。这就是历史记忆的作用。对于丝绸之路的有关战略,沿线国家可能不愿意配合,但是起码不会反对这样的战略,并且会在心理上认同这样的战略。这就是历史记忆的作用。
所以,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当中需要激发沿线各国的积极性,在文化上求同存异,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政治上互信互利。只有用文化的包容来感动人,用经济的发展来激励人,用政治的合作来吸引人,最终实现文明的交融,才可能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