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装备:国际化之路怎么走?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 林振芬)从引进技术、模仿学习,到消化吸收、二次创新,到自主创新、行业领先,再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我国能源装备业30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众多能源设备制造企业也从原来的“追赶者”转变成业界的“领跑者”。目前,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工艺技术突飞猛进,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批批的能源装备,不仅保障了国内重点能源工程建设,装备了中国;还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装备世界。
能源装备“走出去”,一方面是通过境外能源工程承包等,带动能源设备出口。一些海外油气项目、水电工程,在走出去开发资源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国设备跟着工程在异国他乡安营扎寨。另一方面,一些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传统能源领域,发电设备与国际水平差距最小,是率先走向国际化的领域。石油装备海外市场扩大,“中国制造”逐渐被国际认可,中国的石油钻机、修井机大批量进入美国、中东等高端市场。在新能源领域,我国有些技术和国外先进技术甚至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比如,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3,转换效率达世界先进水平,光伏电池产品在技术和成本上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
能源装备企业“走出去”遭遇难题
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的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不好,把‘中国制造’烙上了‘低价、劣质’的烙印,其实我们的产品并不比他们的差”,烟台杰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孙伟杰说。杰瑞的大型高端油气装备已经批量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油气装备制造老牌企业实现了同台竞争,成为壳牌等知名油气公司合作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
商务部产业司机电出口处处长孙健认为,我国能源装备出口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文化问题。对新兴市场的文化、政策、经济环境缺乏深入了解,这是我国企业在国外遇到的共性问题。二是知识产权问题。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仔细分析自己拥有的产品或技术是否涉及国外专利以及怎样运用好规则切实保护好自有知识产权。三是能源装备本地化发展问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经贸合作中,同时把大量的中国劳务也带了出去,这样对当地就业或实力提升不能带来实质性推动。四是售后服务问题。其实不光是装备制造行业,其他领域的中国企业售后服务也是非常欠缺的。
专家求解国际化发展难题
能源装备企业面对国际化难题,应该如何寻求解决之道呢?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能源装备企业全球化发展论坛上众多专家各抒己见。
业内公认,比设备出口更难的是技术和标准输出。中国能源装备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逐步谋取在国际能源装备标准体系制定上的话语权,为中国能源装备企业“走出去”扫清技术标准壁垒,是中国实现能源装备产业升级、成为能源装备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输变电、风电、光伏领域内的“中国标准”也正逐步走向世界。孙健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应未雨绸缪,把整个知识产权体系建立起来,并结合中国标准“走出去”,运用中国的标准,并努力使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而不仅仅是提供设备和装备。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天然气开发处处长韩保军认为,目前能源装备企业要取得更好发展,需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要先向两端发展。到美国、加拿大等高端市场发展开拓,通过和世界上最好的设备企业相比,找到自己的差距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向伊朗等市场空白地区发展。第二,加强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像中美油气论坛、中阿天然气技术交流平台,企业都可以参与利用起来。第三,企业要练好内功,搞好专业化。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摊子铺得越来越大,什么都想搞,最后什么都搞得不太好。企业要专业化发展,力争做到“高精尖”。
中国石油集团咨询中心特聘专家、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马家骥表示,我国企业要自主创新,要真正以用户需求作为自己创新的方向,只有基于满足用户最大需求的理念,能源装备企业的国内国际市场才会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