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走出去”必修沟通课
在日前于华盛顿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方承诺公平对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投资者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
不仅仅是海外巨大的投资商机,中美两国领导人诙谐的沟通方式,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富有技巧的沟通,中美两国的距离也在无形中被拉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不过,中企的海外并购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外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了解不多,同时,中国企业对投资目标地的法律制度和市场风险所知有限。而这些都与中国企业海外沟通能力相对较弱不无关系。
墨博,福莱国际传播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兼资深合伙人,他曾为华为、联想等多家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拓展提供咨询服务,还参与了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的策划和运作。
他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沟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像到陌生人家中做客一样,意在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必须借助良好的沟通,博得东道主的信任。
以沟通消除嫌隙
美国亚洲协会近期一项研究称,到2020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额将达到1万亿~2万亿美元。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新角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变革浪潮,国内外的形势都将随之出现重大调整。
不过,中国经济惊人的发展速度,也给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带来不可名状的恐惧与不安。“当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美国等先发经济体对之总有一种恐惧感,这也给中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带来了更多挑战。”在采访中,墨博多次提到“恐惧”一词。
在墨博看来,沟通由此显得格外重要。“企业在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市场开发时,要积极地告诉对方你为这个国家作出了哪些贡献。事实上,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往往非常低调,不善于发出声音。”
中国企业还应学会讲故事。墨博说,中国企业要向利益相关方讲一个非常清晰的故事,包括企业为什么要投资,投资能给对方带来哪些好处,能给当地社区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同时,企业还需要积极听取对方反馈,并搜集和处理。他认为,企业甚至可以找熟悉投资地政治文化的人作为企业的代言人。
墨博认为,万达成功收购AMC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王健林(万达集团董事长)是个非常善于表达的人。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双方的对话非常积极。在宣布成功收购后,墨博又帮助王健林在华盛顿安排了一场高层午餐会,包括政界、商界、娱乐界的知名人士参会,这增强了万达在美国的声誉和影响力,也增强了美国人对其的信任感。
实践证明,开放、透明和及时的沟通,能够为“走出去”的企业赢得更多信任。
要学会如何沟通
在相当程度上,一家企业的沟通方式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墨博强调指出,沟通并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宣传”,而是必须融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于正在迈向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无论何时,一家企业如果想在本国以外的另一个国家开展业务,一开始都会处于劣势。所有人都更愿意和自己比较熟悉的本地企业做生意,人的天性也是如此。因此,重担就落在了“外来者”的肩上,他们必须展示自己能为这一市场带来哪些优势。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交流沟通。所以,企业一旦在海外市场上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接下来就必须规划一套明确的沟通战略和战术,以推动目标的实现。
墨博认为,企业应先博得认可,而后谋求盈利。“企业务必要在这一过程中及早确定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如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呈同心圆形式分布的利益相关方,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顾客、员工和投资者。然而,企业还要将其沟通范围拓展到这个核心圈以外,促使各个相关方接纳自己,并博得对方的欢迎。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地区及国家层面的政府官员、投资地的社区领导者、其他本地企业领导者、社会服务机构、工会领导人以及环保团体等。关键在于要充分理解企业即将身处怎样的环境,并认清潜在的敌友。企业必须有系统地巩固友方关系、压制潜在的对手,从而获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这是企业在国外市场上获利的前提条件。(文章来源:商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