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需跨越三重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已经位于世界前四位。未来五年,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使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和引进外资规模达到相对平衡。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跨越“三重门”,即掌握基本方法、弥合文化差异、消除敌视偏见。
先做好“规定动作”
近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编写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操作指南》发布。《指南》的面世,适应了中企国际化发展到目前阶段的需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最基础的方法。
最近10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从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的发展模式转型。
“我国企业‘走出去’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道路并不平坦。”霍建国表示,“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国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中国企业自身在国际化核心能力上的欠缺,使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了诸多风险和挑战。”
《指南》结合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和跨国公司国际化成功实践,剖析与企业国际化密切相关的战略规划、治理管控、人才、品牌、社会责任及风险管理等六大能力,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最基本的“走出去”路径。
“中国企业应该至少掌握走出去的‘规定动作’,之后再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选动作’。这次《指南》的发布正是为了帮助和指导中国企业先掌握好‘规定动作’。”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CEO李瑞麒表示。
人才问题是“规定动作”之一。业内人士认为,成功的国际化企业的一个共同点是大胆起用投资目的地人才。“不光是基层员工、技术人员,在中高级管理人员中任用本地化人才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黄河说。
霍建国也认为,“优秀管理者+当地雇员”是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基础。
进阶内容:文化融合与消除偏见
只做好“规定动作”最多只能得60分。中国企业想要培育出世界级跨国公司,还应在弥合文化差异和消除敌视偏见两方面做得更多。
黄河举了个例子:“我曾协助一家中国公司对一家美国公司进行并购,在中美双方参加的会议上,中方表现得十分礼貌,一直以微笑回应美方的发言,以至于让美方误会中方与他们没有任何分歧。”黄河表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仅有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有时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决策失误。
霍建国则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使中国企业较快融入投资目的地的商务文化:第一,应熟悉投资国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劳工方面的、税收方面的和环保方面的规则;第二,应选择合适且有经验的当地合作伙伴,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快速融入当地文化;第三,应坚持将投资回报率作为战略决策的准则,必要时应与熟悉当地经济情况的中介机构合作,少走弯路。
他表示,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投资国迅速适应当地文化、融入当地文化,进而影响当地文化。
另外,政治、军事、安全等因素一直是影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非经济因素。对此,霍建国认为:“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不仅收购了欧美一些国家的不少中小企业,也吞并了部分行业巨头。对此,欧美国家需要一个适应中国崛起的心理过程,希望中国企业也能接受这个现实,积极建设自身品牌,消除他们类似偏见。”(文章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