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投融资方式助力更好“走出去”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在金融保障上下功夫,加快形成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体系,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投入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项目,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外汇资金支持。”
金融支持举措有力,拓展沿线国家贸易投资
5年来,金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政府主导的金融安排为沿线国家资金结算提供了便利。在多边层面,人民币加入SDR,提高了在全球的认可度,扩大了使用范围。在双边层面,截至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全球37个国家的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有效余额超3万亿元,对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匈牙利、阿联酋和泰国央行签署关于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促进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满足沿线国家与中国企业开展贸易和投资结算的需求。截至目前,人民币与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阿联酋迪拉姆和沙特里亚尔在银行间货币市场开展直接交易,极大降低了市场主体的汇兑成本。此外,中国进一步放宽金融服务业投资准入规定,逐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截至2018年3月,波兰、匈牙利、俄罗斯等沿线国家相关企业以及招商局港口等驻外中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超过480亿元,有力支持了沿线国家项目建设与发展。
另一方面,国内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上交所、深交所入股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上交所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管理局联合投资建设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等,进一步支持沿线国家资本市场建设,拓展人民币计价资本产品的发行与推广。11家中资银行在沿线国家开设71家分支机构,为海外中资企业投融资提供信贷支持。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和中国—中东欧基金先后成立运营,为境外项目提供直接融资规模超过500亿美元。
充分挖掘合作空间,助力沿线国家金融深化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位处内陆地区,货物运输不便利,融入全球经贸体系的程度有限,在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地位不高。部分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国内金融深化不足,投融资成本较高。利率水平较高导致沿线国家当地投融资成本偏高,企业项目收益率无法完全覆盖当地融资成本,对跨境资金需求较大。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美元升值导致其他货币对美元普遍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汇兑损失较为严重。有效对冲汇率成为当前影响中资企业对沿线国家项目投融资的最大风险。
金融深化不足导致沿线国家项目资本化水平较低,当地政府和企业资金不足,缺乏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动力。沿线国家主权评级普遍偏低,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对“一带一路”金融支持力度,需要帮助沿线国家提升金融深化水平,支持当地优质项目在国际性、区域性金融市场获得有效融资,将资金投入到“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中,实现项目投资建设的共商、共建和共享。
创新对外投融资方式,进一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吸引社会资金共同投入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项目”。
对此,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宽融资渠道,支持海外项目境外融资,发挥政策性、开放性和商业性金融作用,通过增信等手段,组合使用各类资金,降低综合性投融资成本。在创新对外投融资产品方面,可以考虑加大人民币计价的跨境金融产品的发行力度,支持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扩宽人民币回流渠道,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在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方面,可以考虑鼓励基础设施EPC+PPP模式,发挥中资企业产业链一体化建设的优势,通过产业链整合提高项目盈利水平。此外,还可以鼓励沿线国家绿色金融的发展,通过金融手段支持沿线国家环境保护,体现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