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公司力促区域经济合作
当前,跨国公司已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深化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繁荣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实不但为中国跨国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机遇,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开展技术及经贸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近日发布的《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报告(2017)》指出,中国跨国公司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有效带动了“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发展,促进了“一带一路”资源配置优化重组。
力推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交流
“中国跨国公司通过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不但实现了自身经营能力的有效提升,也为东道国的发展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信和依赖,进而为‘一带一路’深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报告主编之一、对外经贸大学FDI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指出,中国跨国公司是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重要承担者与推动者。通过研发合作及技术转移,中国的跨国企业已开始积极寻求海外资源,深化拓展实质性科技合作,以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及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园区合作及技术研发、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加强对相关领域的认知和把握,研发适应本土化发展的专用适用技术,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相关技术和产能合作。
通过广泛开展跨国兼并与收购,中国跨国公司大量引入国外先进的流程、技术和知识产权,从而带动了自身的核心技术水平快速提升。2017年,美的先后收购了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Servotronix(高创)超过50%的股份以及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国库卡94.55%的股权。库卡与美的合作开拓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并向自主移动机器人以及物流市场等领域拓展。高创则帮助美的充实在运动控制和伺服电机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储备,成为其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并开拓海外市场,中国跨国企业开始向“一带一路”区域输出技术。2017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最大的整车企业多元重工业集团正式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收购的特别之处,不是吉利公司付出了11亿元的收购费用,而是吉利公司要按照协议向多元重工许可部分汽车技术专利和品牌使用权,形成强强联合之势,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
有效带动区域贸易发展
广东佛山的陶瓷砖生产企业蒙娜丽莎集团瞄准了人口数量庞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加紧对沿线国家的布局。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贡献了蒙娜丽莎海外销售额的65%。该公司通过产品升级,规避了海外贸易壁垒,2016年在整个行业陶瓷砖出口下降30%多的背景下,出口实现逆势增长14%。
报告称,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增长较快,跨国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中国跨国公司根据企业面临的国际合作与竞争,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化生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其在“一带一路”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跨国公司通过实行跨国跨地区的全球性经营,开展多领域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一带一路”区域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相当数量的中国跨国公司在“一带一路”区域不断新建扩建子公司,兼并和收购国外企业,并向国外子公司提供必需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大大带动了国内产品和技术的出口。此外,由于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程度较高,跨国公司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内部买卖,不仅有利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而且也使得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额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一带一路”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次,中国跨国公司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区位建立在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进行了更加细密的专业化分工,而其海外投资企业所服务的对象也不再是分散、独立的单国市场,而是整个跨国公司体系所占据的区域市场。跨国公司使其体系内部的产品、技术及人员在遍布于“一带一路”子公司之间的跨国界流动性更强,分工联系更为紧密,沿线各国生产过程经由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活动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协调有序的“一带一路”生产经营体系。
再次,作为资本和生产国际化的重要经济组织,中国跨国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及贸易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和条款,有效促进了“一带一路”贸易联通的发展和完善。报告认为,中国跨国公司在开拓“一带一路”市场过程中,应率先打破旧有的贸易规则,为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地区保护主义及贸易歧视性政策而提出意见和提案,从而促进“一带一路”贸易规则更加合理和完善。
促进资源配置优化重组
报告指出,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生产技术以及资源占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同一产品所产生的效益也各不相同。而中国的跨国公司恰好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渠道,使其可以最大化地发挥效用,从而扩大产品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跨国公司积极拓展沿线国家业务,布局沿线国家市场,并以获取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资源为目标,在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实现了自身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如“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有着丰富的发展资源,而中国的优势产能在这些沿线国家并没有饱和,由于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通过优势产能走出去,既帮助了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跨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资源,在扩大其利润水平的同时,带动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蒙牛是中国第一家将乳制品销售到境外的乳企,也是第一个在海外开展全产业链布局的乳企。蒙牛率先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通过对外投资与合作的方式不断推动中国乳业实现产业再造,逐渐形成全球联动式的发展路径。如今,蒙牛已经构建起了一条全新的海外全产业链,在促进乳业生产要素在中国与全球之间加速流通的同时,也为更多中国乳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一条稳固的“高速公路”。
报告认为,在中国跨国公司的带动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资源配置将更趋优化,这对提升“一带一路”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