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立集团肖琪经:“一带一路”是民营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新机遇
中国网大运视野讯 7月28日,在全国工商联举办的媒体见面会上,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EO、党委书记肖琪经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民营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的新机遇、好机遇,华立集团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布局以工业园为主导的海外集聚平台,希望能以自己先“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带引更多后“走出去”企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同时,该集团也在中医药推广方面不断发力,以青蒿素产业为先导,带动更多的传统中药走进国际市场。
从“抱团取暖”到“抱团竞争”
资料显示,为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华立集团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其“走出去”的第一站是泰国,从简单推销产品,到投资建厂,2005年又结合亲身海外实践,萌发了建设“泰中罗勇工业园”的构想,希望以自己先“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带引更多的后“走出去”企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泰中罗勇工业园已建成5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7月,已有90家中资制造业企业入园,对泰总投资超过25亿美元,涉及汽摩整车及零配件、机械电子、通讯、光伏等行业,2016年入园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值8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2万余人,已成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2015年又启动了第三期建设,预计2020年前可全完成,建成后园区总开发面积将达12平方公里,可接纳中国企业300家。
肖琪经介绍称,华立在泰海外集聚平台的战略布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牵引,正在从1.0模式升级到3.0模式。从最初简单的土地招商式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到打造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境外全方位服务平台,再到打造中国企业境外区域总部服务平台。让中国企业真正从“抱团取暖”向“抱团竞争”升级。
设立境外园区帮助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去”
肖琪经说,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对东道国法律法规、人文环境不熟悉,投资建厂容易走弯路、多交学费,中企还存在着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等问题。通过设立境外园区这个平台,既可以降低企业投资初期的门槛、减少风险,又可以增强中企在海外的抱团协作效应,规范企业在当地的经营行为。
“引进的企业要有所选择,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形成相对聚焦的产业、有意避免中资企业之间同质化过度竞争。”据其介绍,泰中罗勇工业园的产业定位在汽配、机械、电子等,其引进的中策橡胶是目前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内占地面积、生产规模、总投资额最大的生产企业,项目占地800余亩,一期、二期总投资额30亿人民币。这家企业的入园,带动了国内橡胶轮胎行业多家配套企业跟着入园,起到了集群式“走出去”的效果,从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变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这大大提升了中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这里,园区为入园的中资企业提供包括目标市场调研分析、产业政策咨询、法律法规解读、投资优惠政策争取、投资注册审批代办、税务及金融服务策划、劳动力招聘在内的“一条龙”服务,还专设一支由中泰员工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入园企业提供前期“一站式”投资服务。在企业入园后,为了更好地为入园后正常运营的中资企业提供跟踪服务,园区不定期组织活动,方便入园企业交流在泰投资经验教训,互相学习与合作;还不定期邀请泰国海关、税务、劳工、电力等政府部门的官员与专家来园区与企业进行交流,现场解答或解决企业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园区企业“抱团出海”的效应。
在肖琪经看来,建设境外工业园区应成为中国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有序、有效配置,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中国制造“走出去”,有利于释放优势产能,助推国内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境外工业园引导中国制造业在当地投资建厂,有利于促进文化融合,发挥民间外交作用。
推动传统中医药走向全球
除了园区,华立集团近年来也在中医药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传统中医药走向全球。在国内,它肩负起青蒿素提取及产业化发展的重任;在疟疾流行的非洲国家,旗下的青蒿素抗疟药面向穷人,价格低廉,被当地人称为“救死扶伤的救命药”。据悉,其在非洲的生产基地正在布局。
肖琪经受访时也表示,华立集团将以青蒿素产业为先导,带动更多的传统中药走进国际市场。未来,华立旗下昆药集团将以三七系列、青蒿系列、天麻系列、中药产业现代化为重点发展领域,把国药推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