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处初级阶段 学习国际化理念刻不容缓
7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周晓飞在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论坛上表示,虽然中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外投资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建设十分重要的海外力量。
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蔚然成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企业境外投资管理放宽,到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金额首度超过吸引外资。
去年中企对外新增投资规模达到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4%。目前,海外中国企业已达到3万多家,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截至去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金额达1.2万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流量居世界第二位,存量居世界第八位。
据全球化智库(CCG)报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以并购为主,绿地投资为辅。去年跨国并购再创新高,总金额达2640亿美元,案例数达772例。
从投资领域看,去年制造业海外投资势头依然强劲,占总投资比重的1/3以上。信息技术、软件业投资占比有所上升,从8%升至11%。对海外房地产的投资热情快速回落,从12%降到5%。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主要以能源和基建为主,大规模投资较多。
报告指出,中企海外投资正表现出诸多新的特点,越来越多中小民营企业也开始走出去,并且抱团“走出去”,大幅提升了海外经营的风险防范力。企业“走出去”也更加重视全产业链布局,海外经营也逐步采取“本土化”策略,以经济收益与当地社会发展共赢为战略目标。
不过,周晓飞指出,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在国际投资领域仍然是后来者,与在此领域深耕多年的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中国国际商会秘书长于健龙认为,中企“走出去”还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一是沿线部分国家局势不稳,政策连续性不强,甚至朝令夕改,令不少初出国门企业无所适从。
二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对海外市场国际规则不熟,风险评估能力较弱,加之对国别研究不深入,而国外因素文化,商业规则、法律体系、行业标准与国内相去甚远,往往导致水土不服。
三是协调机制薄弱,“走出去”中国企业还面临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纠纷应对不利,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甚至还有“窝里斗”、恶性竞争等问题。
对此,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认为,中企“走出去”局面已经打开,但还处于初级阶段。最刻不容缓的是学习国际化的理念,要采用国际上普遍能够理解的方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包括采取开放、包容、平等相待的国际化理念,国际通用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以及掌握语言工具,才能深入了解投资目标国,提高国际化水平。
帮助企业“走出去”,政府部门也在推行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为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周晓飞表示,健全境外投资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核准制改成备案制,对于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只要不涉及国家敏感行业一律实行备案制管理,并采取网上办理,进度可随时查询,效率大幅度提高。目前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实现网上备案管理,其余的事项限时办结。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二是外汇管理便利化,通过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并为企业和机构“走出去”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业务,外汇业务更加简便。
三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相结合多元化支撑体系。发起设立产能与投资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推动各类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企业发行外债的管理制度改革,企业跨境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四是加强协调和保障通过健全政府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对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和服务不断加强,着力强化企业境外机构和人员安全保障工作,与世界各国广泛签署投资保护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协议。(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