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联手最高效
全球绩效管理公司尼尔森最新发布的《全球互联商业调查报告》打破了国际上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一贯认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不关心品牌归属,只选最便宜”这一理念并不认同,在63个被调查国家中对此观念的不认同度排名高居第二位,有70%的受访者表示不赞同此观念。报告调查数据还显示,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对本土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不过要想全面激活中国消费市场,中国和外资企业合作才更有效率。
本土企业市场份额扩大
报告调查显示,仅有30%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不关心品牌归属,只选最便宜的”,这一数值远低于全球42%的平均值。
对此,尼尔森大中华区总经理韦劭分析称,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不再只是“价廉”,而更看重“物美”,消费升级的趋势越发明显,认为好的品牌是产品信誉的保障,所以会选购产品质量更有保障的品牌。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数据还显示,从2006年~2016年,中国本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比例持续增长,由2006年的66.5%增长到2016年的69.8%,整体态势良好。相应地,跨国企业的市场销售份额比例有所减少。
报告称,中国本土企业的优势集中在特定的几大品类。2016年,在30大快消品类中,本土企业面膜的销售额增长率为12.6%,在所有品类中增速最高。此外,在即饮茶、酸奶、包装水等多个品类中,本土企业的优势地位十分突出,皆超过其品类的销售增速均值。
就其背后的原因,报告认为,很大程度是由于本土企业更积极上市新品,并且新品的理念中着重突出“中国”特色,例如“生姜洗发水”、“红枣味饮料”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的产品成为本土企业产品的“王牌”。“以前可能有些消费者会担心本土企业的食品质量,似乎‘国产’和‘不达标’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本土企业近来也越来越注重对产品品质的把控,并依据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发挥本土企业的优势,积极创新产品,将‘国产’与‘纯天然’、‘健康’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国产品牌的发展。”韦劭说。
中外企业合作是趋势
不过,报告指出,在某些领域,外资企业的销售情况依旧良好。在个人护理(洗护发、护肤露)、即食食品(糖果/巧克力、饼干)和婴幼儿产品(婴儿奶粉、纸尿裤)方面,跨国企业的销售比例皆占60%以上,优势明显。所以,单凭本土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全面激活中国消费市场的,建议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拓。
在此背景下,报告称,目前中外合资合作的扩张模式已经出现并愈发普遍,相互借鉴优势元素的策略也越来越流行。尤其在食品行业中,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口味、原料等途径,相互取长补短。例如,中国圣元在法国建厂生产,焙朗早餐饼也出现了苹果红枣味。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双方企业的成长,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具有“全球化”风格的产品。
另外,报告还强调,在中国消费市场,外资企业在电商领域起步较早,经验较丰富,常通过“明星限量版”、“个性化定制”、“海外精选”、“情景化捆绑包”和“线上专供”等手段,吸引大量消费者从网上购买相关产品。相比之下,本土企业虽然也在加快建立电商营销体系,但营销手段较为单一,多通过巨额的月成交量来吸引消费者。
因此,报告建议在合作中,中国企业不妨多学习。比如在电商领域,多关注和借鉴跨国品牌更加注重迎合时尚需求,推广事件营销的经验,学会通过搜索引擎优化、KOL直播推荐、平台付费广告投放、微信推广等形式引导消费动向。(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