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如何走好“一带一路”
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时,市场常强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机遇,乍看似乎更多与国有企业有关,而事实上,正如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近日在其“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化”青年研讨会上所指出的,如今的中国民营企业早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和推动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也离不开中国民营企业的参与。
那么中国民营企业的“一带一路”究竟应该怎样走呢?
有市场有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有市场;中国民营企业有实力,两者一拍即合。”中国民生银行民营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徐继峰直言。
徐继峰在其《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前景光明》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人口一共44亿,经济总量达到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然而产业发展却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开发、产业发展、并购重组、物流、农业、跨境电商等方面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还有大量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据估计,未来15年,“一带一路”倡议打开的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22万亿左右。
至于中国民营企业,报告称,2014年中国政府推动双创、商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等系列措施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增长迅猛,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地位也大幅提升,许多民营企业不仅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而且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从进出口贸易看,2015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达到46%左右,开始超过外企居首位,成为对外贸易主力军;从对外直接投资看,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净资本输出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热情日益高涨,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为主变为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流量占65%左右,存量占36%,民营企业数量已经占到87%,境外并购金额也占到了当年的76%左右,在数量和金额上均超过了国有企业。
何况,徐继峰强调,从合作需求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比较高,中国具有较强的基建能力,资金充裕、工业体系和基础完备、产品门类齐全,恰好能够弥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不足的“短板”。
如何“走出去”
不过,在肯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和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实力的同时,徐继峰强调中国民营企业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具体而言,徐继峰说,部分中国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加上研发创新投入不足或水平较低,以及对外投资管理人才不足,导致中国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此类企业“走出去”时常常会出现对国外市场了解不充分、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现象。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又相对复杂,对中国民营企业“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形成了掣肘。
在此背景下,报告对中国民营企业出海“一带一路”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中国民营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公司治理,熟悉国际规则,提高国际水平,规范海外投资行为,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要长短结合,做好战略布局,树立长短结合的投资理念,摒弃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从长远发展着手进行投资战略的布局,结合自身情况设计“走出去”的路径。
三是抱团出海形成投资合力。建议中国民营企业摒弃单枪匹马作战的做法,形成产业联盟抱团出海,以产业集群的形式“走出去”,在产业链条上进行分工协作,避免恶性竞争,经济利益在联盟内部合理分配。比如可以考虑与国有企业合作,学习已经走出去的国有企业的丰富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投资效果。国有企业可以发挥在政府间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合作方面的优势,民营企业发挥投资效益的优势,双方在重大投资配套、产业配套、相关产业链环节、新兴产业投资等方面开展合作。(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