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海建成企业“走出去”桥头堡
据国际商报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申卫华在4月27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上海要成为“桥头堡”,必须要同时具有辐射和集聚作用。近几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商务委和发改委、交通委、金融办、外办等部门在交通、金融、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并走在全国前列。从量上来说,上海在创新模式发展上的成绩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
在外贸方面,2016年,上海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已经达到了5535亿人民币,增长2.6%,占全市比重达到20%,出口2650亿元人民币,增长2.9%。沿线国家在沪投资的合同外资已经达到22亿美金。在沿线国家的新签工程承包项目合同额达89亿美元,同比增长66.5%,占全市比重75%,完成营业额40亿美元。2017年一季度,上海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都有快速增长。以东盟为例,一季度与东盟的进出口已经达到了1001亿元人民币。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带一路”的建设无论从经贸合作还是交通建设、金融合作都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下一步,上海市将围绕走出去桥头堡建设,计划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
要建立以便利化为核心的对外投资管理体系。上海依托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已经在对外投资便利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仍将查找短板和弱项,进一步提高走出去便利化程度,推进上海市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生物医药、产能合作方面走出去。走出去既要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
上海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比如说走出去涉及到就业,要建立人才服务体系。走出去需要金融服务,就要建立金融服务体系。走出去的新兴市场国家,就需要建立信息服务体系。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的禀赋、资源、管理都有所差异,因此上海也有解决纠纷的服务体系。综合起来还有如项目的融资、会计服务、税务服务、风险管理等综合服务体系。这是我们推进建设的五大综合服务体系,保证企业能够顺利出海,顺利在东道国进行建设。
在企业走出去发展过程当中,上海也不会忘记以风险防范为底线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申卫华希望企业一定要尽到社会责任。在东道国按照国家的要求,特别是按照商务部指引的要求,服务好东道国,与东道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申卫华说,上海要为对外投资企业在东道国所面临的风险做好保障,在国内有一个事中事后监管,在国外也有事中事后的评价和风险监控体系,来保障走出去企业的人财物安全。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以多种模式进行投资。企业可以实施股权变动,可以进行产业合作、建立营销网络、加快产业升级,去完成企业自身发展所决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