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出海”当把握三大原则
全面推动国内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有利于改善中国企业国际市场投资的结构,提高效益。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表示,推动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企业要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有产品和设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众多环节,包括项目策划、评估、决策、设计直至施工验收、运营维护等。目前,中国企业一般在核心技术和设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软实力方面往往相对较弱,特别是在项目的策划设计方面仍需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后期的运营维护也应引起重视。只有在这些领域实现了全面的发展,才有利于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和使用。
二是企业要不断提高差异化发展水平。从行业发展差异化方向来看,关键是要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其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企业不应仅是设备的提供者,还必须学会提供规划施工方案以及后续配套维修服务等。从长远看,中国跨国公司在未来的竞争发展中应不断形成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化发展。与此同时,企业还要高度关注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国外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新模式,力争形成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模式,提高企业配套发展的能力,积极带动中国的技术标准、机电、高新技术和建筑材料等产品的出口。在当前形势下,关键要集中力量推动铁路、核电等大型项目的合作,在融资条件和项目建设成本上形成比较优势。有些技术标准的使用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并构成金融信贷支持的必要条件,以此带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与装备“走出去”。在境外投资布局方面,要注意区域化的平衡安排,提高市场多元化水平,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特点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争取调动各方因素协同配合,共同完成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特别要注意的是,投资建设不能完全由中方单独承担,至少要有东道国一方的参与。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吸收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共同分担融资成本,分担风险。这种模式不仅是国际上的惯例,也是防控风险最安全的模式。
三是不断提高海外投资的后续配套服务能力,逐步转向属地化经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还将进一步增长,最终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跨国企业。而这些企业成功与否关键要看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技术和标准,拥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不断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相信有一天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利润回报率将持续上升,并将有可能实现每年将部分利润汇回国内,从而扩大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就是中国崛起的希望。”霍建国强调。随着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带来经济环节的增加和投资回收期的延长,包括企业与当地社会的接触将会更加密切。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做好自身业务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东道国的社会需求,积极开展与东道国的合作,实现属地化经营,推动劳动力使用属地化,从而带动当地就业水平的提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对企业来讲关键是要平衡投入产出的成本,理想的发展模式是企业在发展中不仅应保持可持续的盈利水平,同时还要通过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的就业和税收问题,真正实现双赢发展,使企业在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和利润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