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非融资需求盼精准支持
正值两会召开之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部分两会代表、委员以及CCG专家在北京举办“两会”沙龙。嘉宾们介绍了其两会的议案、提案,针对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机制、财税改革、信息安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以华坚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践行“一带一路”战略,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2015年12月,在以“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并表示中国将提供总额为6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以保障计划的推进。然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受外汇管制及人民币贬值压力影响,“走出去”企业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融资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CCG副主席、华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华荣在今年两会提交的提案中指出,若不改变现状,将对国家关系维护、“一带一路”项目落实、企业长远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一定要转变思路,突破境外融资瓶颈,建议政策性金融机构更多地支持“一带一路”企业在非洲发展融资,兼顾中非传统友谊,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整体战略,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提升我对非投资的金融服务水平。
张华荣建议:首先,希望金融机构精准定位,基于国内外融资政策,提供差异化的政策融资服务。张华荣表示,“中非合作计划”及“专项资金方案”的提出,让包括华坚集团在内的在非投资企业备感振奋,衷心拥护国家的政策。这样强有力的政策及金融支持,对于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开展在非投资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企业更为关注的是如何能够获得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务实方案和举措。
其次,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企业国内外融资差异化的政策定位。根据国家和区域的不同现状,基于不同的国情,出台适宜措施,并积极推动;加大对在外投资企业融资和基金支持,让“一带一路”企业在海外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切实贯彻“长期贷款、长期投资、保本微利、低风险”的经营原则。张华荣衷心希望政策性金融机构从企业具体经营及获取融资的角度,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保本微利”的经营模式,切实改变当前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金融机构提供债务性资金较多,缺少股权融资提供方的局面。目前国内传统的股权融资机构虽然很多,但普遍片面追求“高盈利、高回报”,要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否则就要企业付出较高的代价予以回购。而从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涉及非洲的项目普遍处于培育期,为资本市场所接受程度不高,很难获得较高的估值和认可,通过资本市场退出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能够急企业之所急,切实满足市场的需求,更符合国家设立相关基金的初衷。
最后,着眼中长期稳定收益,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张华荣希望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坚持着眼于项目的长期投资收益,尽量避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过分强调现金回报率。基金投资的核心逻辑是用长期的稳定投资来获取可预期的中长期稳定投资收益,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投资机构由于有限合伙人或出资人的单方面要求,片面追求短期的收益率和强调每年都要保证现金分红比率,上述要求并不符合非洲地区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客观实际和项目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强行要求较高的投资回报和现金分红,就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经营压力,不仅无法实现扶持国内企业在非投资的初衷,反而容易导致在非投资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影响我对非综合开发计划的执行。“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出台系列配套措施,给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松绑和扶持,使之可以切实有效地支持中非之间的产能转移与合作,广大企业也期待政策性金融机构灵活地运用‘股、贷、可转债’等各类金融工具,高效地支持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为中非合作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张华荣表示。(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