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国际产能合作中企做得更多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背景下,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可以把中国品质优良、绿色环保的装备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市场需求等要素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是扩大总需求、提高供给侧效力的重要决策,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新助力,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空间,为各国企业开辟新机遇。”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副司长吴红亮指出,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深化合作成效显著
“我国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是围绕生产能力的新建、转移和提升所开展的综合国际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互联供应为目标,以发展制造业、建立基础设施、开发资源为重要内容,以直接投资、承包工程、装备贸易和技术合作为主要形式。”吴红亮表示,近年来,我国坚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坚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扩大境外有效需求,支持企业在根植本土的基础上“走出去”,面向全球发展,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首先是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对外合作开放的新优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3%,企业“走出去”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10.8%,年新签合同突破200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增多,国际影响力大增;高铁、核电其他高端装备“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带动国内技术、标准、服务、装备和品牌的输出。
其次,凝聚各方共识,搭建连接内外的新机制。对内建立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机制、产业和金融协同机制、行业协会协同机制,特别是推动11个行业成立了行业内的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对外与27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的产能合作机制,与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多个发达国家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同时务实开展与东盟、非盟、拉共体、上合组织多边产能合作,提升了沟通水平,为企业合作搭建了各类平台。
再次,加强政策引导,构建支撑保障的新基础。推动构建了以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发动设立了中国与拉美、中国与非洲、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多双边产业基金。目前最大规模的基金总规模达1300亿美元,有效带动了社会资本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重大项目。同时,我国还强化以投资便利化和风险防控为核心的保障体系,积极对外商签投资保护修订,推进防控保护体系建设,发布国别风险评估报告,把握国际产能合作的力度和节奏。
最后,提高民生福祉,开创互利共盈的新局面。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15年来,境外中资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税金达32亿美元;截至2015年年底,为境外所在国提供了23万个就业岗位;马来西亚的350万吨钢铁项目等一些重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有效提升了所在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工业生产能力和区域互联互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提高民生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推动全球化进程
近期,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引发人们对全球化进程的担忧和反思,甚至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吴红亮表示,我们坚信以人类总体福祉提高为宗旨的全球化进程依然是大势所趋,我国将继续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以包容共享为原则,推进产能合作。
吴红亮提出,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进程中要强调以下“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创新引领。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一方面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产能装备技术水平,更多满足合作需求;另一方面将继续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促进全球资源融合,构建国际研发网络,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二是注重释放活力。要坚持市场主体的原则,继续释放活力。对内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对外投资合作的简政放权、优化结构服务的改革,减少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融资成本;对外将通过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积极敦促有关国家摒弃对中国企业在市场准入、人员往来方面设置的障碍。
三是注重联动推进。将继续与有合作需求和有合作意愿的国家协商建立产能和投资合作机制;商签高标准的投资保护协定,加大投资力度。欢迎各国推出有含金量的引资政策,希望有关国家改善营商环境。
四是注重包容共享。国际产能合作从来不是以我为主,而是两厢情原,或是多方共赢。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面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开展多双边合作,扩大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同时引导境外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共享普惠的产业链。
吴红亮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国际产能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抓手稳步推进,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携手合作、共谋发展,一定能够开创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局面,为各国企业合作创造新机遇,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作出重要贡献。(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