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亚太地区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化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基于国家边界及原产地的国际贸易、生产和消费行为,促进资源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与利用。
到目前为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已进行了20轮,谈判国达到了12个,超过了亚太经济与合作组织成员的半数。韩国也很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加入TPP谈判。对于目前还被挡在TPP门外的中国来讲,压力似乎又增加了许多。
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加速推进
未来,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是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速的新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靠地区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其中,以TPP、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最为典型。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化发展,东亚地区成为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最活跃的地区。目前,自由贸易协定更是成为许多国家寻求贸易自由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首选。全球贸易的一半以上是在区域贸易集团内部,并以优于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惠国待遇的条件进行。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深入,TPP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日趋明显,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整体经济贸易实力显著增强。从发展趋势看,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不断深化,范围也更加宽广。一些新的区域经贸协定与安排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也将包括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统一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政府采购、共同的环境标准及劳工标准等。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由国家之间的较量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有些国家更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确定为实现外交政策和政治目标的手段之一。
亚太“三链”面临新一轮调整和重构
随着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变化,亚洲各国逐渐重视地区合作并开始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亚洲各主要经济体,如东南亚的东盟、新加坡,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都先后签署并实施了不少区域贸易协定,其中,日本、新加坡及印度所签署并已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均达到了10个。
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与融合使得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促进了亚太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深化发展。同时,上述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又使得“三链”的基础更加稳固,全球专业化分工及亚太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这个分工精细、合作紧密、规模巨大的供应链网络大大提高了整个亚太地区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就业、创造了价值、激发了创新,进而逐步形成如下有利于亚太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先进的通讯、交通设施和其他技术不断进步;大规模生产、研发、网络化销售、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迅速设立;新兴市场国家的自由贸易体系更加开放。“三链”正在改变传统的基于国家边界及原产地的国际贸易、生产和消费行为,促进了资源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更有效的配置与利用。最明显、最直接的影响是:由于亚洲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工作效率却很高,全球化通过“三链”给亚太的低技术工人带来了大量的制造及服务业就业机会。由此,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鲜明的互动合作性与竞争性特征。
随着亚太“三链”的分工继续深化,技术转移加速,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继续推进,产业转移和本地区的国际投资空间将会扩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将引领新一轮亚太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并促进产业转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和服务外包向外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即是例证。分工体系深化对承接转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现有机融合。
从根本上讲,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必须依靠其自身的团结合作。因此,努力推动东亚现有“10+X”合作框架的发展,积极推进中日韩、“10+3”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这些合作机制取得进展,确保东亚自己掌握本地区经济合作的主动权,提高东亚国家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尽管目前中日韩三国之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毕竟三个“10+1”平台业已形成,只要各方求同存异,“10+3”合作机制仍有实现的可能。如果亚洲各国坚持开放、包容、透明的理念,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优势互补的原则,不断在相关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逐步厘清多种竞争性较强的合作机制,就一定会大大加快亚太区域合作进程。
加入TPP的客观制约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务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转型升级促进机制,将中国现实的国情与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统筹协调,有序规划。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尚未出台此类规划,加入TPP还不能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因此,对外贸易、重要产业及科技等部门需加快协调,制定出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的总体发展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经济,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目前,中国有些行业存在保护过度和竞争不足的问题,加入TPP需要打破垄断,引入内外公平竞争机制,尤其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及一些亟待发展的新兴产业,更应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破行政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入TPP必须结合当前中国深化改革的实际国情需要出发,按照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总体发展规划,并在规划中合理统筹中国实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总体方向、阶段性目标及相关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顺利进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国情孤立地进行,应综合考虑国际经贸格局变动的影响及趋势,将中国现实深化改革与向TPP成员国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有序推进。(文章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