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首页 - 贸易促进 - 甘肃外贸

甘肃外资引力渐强

发布时间:2017-11-28

  戈壁农业是打开绿洲经济的“钥匙”,生态农业,使得戈壁变沃土,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今日的“聚宝盆”。在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紫金飘香的浪漫花海,“一带一路”建设,吸引了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外商从这里采购有机的高原夏菜,集聚了世界的目光,甘肃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个高新区,伴随着生态的建设,旅游与洽谈合作的客商风靡踏至,吸收外资呈现新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甘肃的机遇就在“一带一路”,甘肃省商务厅厅长张应华表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生态文化”惠及扶贫攻坚


  说到甘肃生态建设大变样,河西走廊成为外贸出口中西亚、欧洲的农产品集散地,酒泉巨龙现代物流港大市场、张掖嘉禾玉米种子交易中心大市场和张掖发年农产品市场、武威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等一批产地市场,内外贸融合,把优质的蔬菜、中药材、瓜果卖到了国外。与此同时,外资已经盯住这片广袤的生态热土,台湾人、香港人,甚至美国人、欧洲人到甘肃旅游考察,希望在生态建设上投资,而甘肃也通过加强与全国知名外资企业、港商、台商企业协会的接触,特别是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甚至国际及国内50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拓宽和理清项目信息渠道,凭借本土的资源优势,实现外商投资和生态项目的“嫁接”。


  主管全省利用外资的甘肃省商务厅副厅长任福康介绍,“一带一路”建设,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吸引外资氛围更加浓郁,甘肃有着天然的生态资源,生态农业、戈壁农业非常好。去年在北京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企业回应率比较多,后续跟踪落实工作也是具体到位。商务部门就是贸易促进工作,做好中间者的工作,像红娘一样牵线搭桥,在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方面,改变工作作风,找准工作针对点,并在资源优势上下功夫,力争做到“三对”暨人对人、事对事、点对点,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依托美国丝绸之路基金,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的甘肃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自2007年9月试运行以来,在短短的7年里,这个文化产业的外资企业,连续在酒泉市投资建设锁阳城遗址博物馆、敦煌自然博物馆等三家博物馆。1991年,泰国正大集团投资建成了年产18万吨优质饲料的饲料厂、年产30万只青年鸡,26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年出栏10万头优质生猪的配套能力和50万只存栏蛋鸡的配套生产能力,在甘、宁、青省区建立农村养殖技术服务和饲料专销网络2000多个,培植市场,发展骨干客户2.5万个,大大提高了市场区域的养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外开放”风景这边独好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深处内陆的甘肃改革开放取得长足发展。“中欧、中亚国际班列的开通和常态化运行,“三大空港、三大陆港”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单一窗口”便利化,等对外开放平台的加快建设和作用发挥,让甘肃外向型经济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任福康讲。全省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高铁、高速公路等便捷化的交通设施完善,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抢抓“一带一路”这个最大机遇,挖掘和用好“开放”红利,对标国家的新政策新举措,坚持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一视同仁,新引进企业与本地企业扩大再投资一视同仁,从实际出发,采取务实管用、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措施办法,加强招商引资,促进外资增长。任福康表示,下一步如何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我省贸易投资国,这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同时向西沿线布点,做好信息平台和对接工作,扩大贸易力度。以兰州正大企业为例,是一个老字号企业,产品接地气,甘肃产业也适合,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和政府信息完全开放,双方互相配合,外资企业本土化,这也是我们今后的重点方向。


  张应华强调,要构建以生态和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的营商环境,加大引进外资力度,不仅筑起“凤巢”,而且创造引力的磁场。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实行审批环节并联办理,推进管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要认真兑现依法依规作出的政策承诺,切实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确保作出的承诺得到兑现、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企业和投资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甘肃公铁多式联运促进了农产品“走西口”甘肃外资企业不断壮大,兰州正大商品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