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首页 - 贸易促进 - 中国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关税优惠

抓住机遇中乌关系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17-10-20

  1962年10月18日,乌干达共和国刚刚独立的第九天,中国政府就宣布与乌干达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今年是中乌建交55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1986年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执政后,中乌关系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同时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持相同立场,在众多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


  一、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双边贸易稳步扩大。2010年2月,中国与乌干达签署政府间免关税待遇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乌干达95%输华产品将享受免关税待遇。2014年,中乌两国政府完成换文,自2015年起对乌干达97%输华产品实施免关税待遇。在我“免关税待遇措施”的推动下,中乌双边贸易稳定发展。2016年,中乌双边贸易额8.61亿美元,同比增长34.51%。其中,中国对乌干达出口8.23亿美元,同比增长48.46%;进口0.38亿美元,同比下降55.93%。


  中乌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我对乌出口近年来快速增长,来华采购的乌商不断增加, 2016年赴第121届广交会采购的乌商达到226人,进口展区参展3家。我为乌提供了各种机电、鞋类、汽车、纺织纱线、服装等物美价廉的产品。乌农牧业初级产品和矿产品等也丰富了我原材料进口选择。较强的经济互补性推动中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一季度,我仅次于印度和肯尼亚,是乌干达第三大贸易伙伴。


  对乌投资快速增长。根据乌干达投资局数据,2016年,中国在乌投资77个项目,计划投资额1.13亿美元,自2012年起,我已成为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


  自1993年第一家中资企业在乌注册以来,截止到2017年3月末,共有582家中国投资企业在乌注册登记,累计计划投资额达到19.58亿美元(不含中海油20亿美元石油投资),为乌解决近7.7万人就业。在乌中资企业主要涉及贸易、数字电视运营、农业开发、皮革加工、鞋类及塑料产品制造、钢铁等建材生产和餐饮旅店等行业。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我在乌又陆续开展了辽沈工业园、中乌农业产业园、唐山-姆巴莱工业园等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为乌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承包工程领域拓展。由于乌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石油开采指日可待,来乌开展工程承包业务的中资企业不断增加。到2016年底,在乌注册的中资承包企业超过40家,这既有中交集团、中水电、中水对外等大型央企,也包括河南国际、重庆外建、江西国际等地方性国企,还包括华为、烟建集团、广东世能集团等民营企业。业务领域逐步拓宽,既从事传统的道路、房建、通讯工程、水电项目、输变电线路、打井等业务,也新开拓了道路设计、工厂建设和设备安装、地勘地探等专业服务。


  2016年,我在乌承包业绩保持良好势头,新签合同额16.0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8.9亿美元。


  2017年,中乌第二届经贸联委会将在北京举行。此次经贸联委会将明确中乌未来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加速合作进程,进一步提升中乌经贸合作水平。


  二、对乌援助成绩显著


  早在1965年中国就与乌干达签订了第一个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77年,中国在乌援建了奇奔巴农场,将水稻种植技术传输给乌干达人民,为帮助乌农民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对乌援助成就显著,顺利完成援乌干达政府办公楼、中乌友好医院、农业示范中心、援乌广电节目落地等项目,成功开展对乌紧急粮援、医疗物资捐赠等,派遣中国医疗队、高级农业专家组、体育场技术合作组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家组来乌工作。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我又推动开展坎帕拉市立体停车场、工业技能培训和生产中心、铁路和公路技术学校、孔子大楼等项目前期工作。


  为加强中乌之间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帮助乌干达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截止2017年8月底,累计共组织3443名乌学员赴华参加培训,涵盖经济管理、金融外贸、公共行政、医疗卫生、农业技术、信息科技、教育、交通、能源等领域。


  三、加强对乌发展和民生领域支持


  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中乌未来合作方向,近年来,我加强了对乌基础设施发展和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中乌经贸合作迈上更高水平。


  加强农业技术合作。2012年,中国政府、乌干达政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信托基金支持下开展了中乌南南合作项目,通过派遣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员赴乌实地开展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与乌分享我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帮助其发展农业,提升粮食安全水平。项目于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实施完成第一期,2016年1月启动实施第二期,至2017年11月结束。二期项目实施以来,16名项目组成员分布在乌境内六个工作站,在农业综合、粮食作物、畜牧业、园艺作物和渔业等五个方面与乌方开展合作,培训当地农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升乌本地员工技能。2015年,中乌双方签署换文,将在乌实施援乌工业技能和培训生产中心项目,使用我对乌无偿援助资金进行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实训楼、实训车间、行政办公楼、学生和教师宿舍、食堂、多功能厅等,中方同时提供必要数量的教学用机械设备和办公家具。项目建成后,将提升乌本地员工工业技能水平,促进乌本地员工就业,推动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加强信贷资金支持。近年来,我进出口银行利用两优贷款,陆续支持了乌卡鲁玛水电站、伊辛巴水电站、坎帕拉-恩德培机场高速路、恩德培机场改扩建、电子政务和政府骨干网等项目关乎国计民生的建设。上述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乌电力、交通、政务通信等基础设施瓶颈,为乌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工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中乌经贸合作前景更加广阔


  当前,中乌经贸合作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乌政府正致力于提升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居民就业水平,改善乌营商环境,在2020年实现跻身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目标。我企业在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业现代化领域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并在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乌逐步改善的营商环境也为我企业进一步开展对乌投资和工程承包创造了良好条件。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将积极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促进同各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并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2017年6月,外交部长王毅也表示,中国愿借共建“一带一路”东风,把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同非盟《2063年议程》更好对接起来,通过深化互利合作,助力非洲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相信未来中乌经贸合作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前景,双边合作和发展战略对接也将惠及两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和乌干达愿景目标做出贡献。(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