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三年。三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中不断克服困难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迈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已累计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近日在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与东盟合作新契机研讨会,围绕“一带一路”将给东盟和沿海省份带来的发展契机,双方将如何抓住契机加深合作以及在推进过程中的重点等问题展开讨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杨静华介绍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开展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她表示,习总书记为广西提出三个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拥有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优势和国际合作的广阔平台,但在交通、产业、服务功能、国际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产生五方面需求,即产业升级需求、外贸优化需求、物流服务能力提升需求、进一步拓展合作机制需求、平台建设进一步升级需求。
CCG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强调了“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十点建议: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边贸,特别是与越南的边贸合作;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加强留学人员的交流;与东盟国家更多实行签证豁免;开放技能人才市场;加强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加强与东盟地区华人华侨网络的合作;建立东盟“一带一路”合作区域的合作联盟;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港口体系建设合作;加强双轨交流,发挥智库的作用。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从宏观、战略、未来的角度,在系统性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他指出,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方面综合排名中,顺畅型国家有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良好型国家是越南、柬埔寨、老挝。他研究设计了“一带一路2.0版”,从宏观上为未来5年广西如何与国家战略进一步对接找到了抓手,并就理念问题、互联互通理论以及当前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他认为,“一带一路”在空间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缺失。首先,在“一带一路”与欧洲、美国的对接上语焉不详;其次,代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六大经济走廊缺了两块;再次,合作内容主要是互联互通、产能、装备,“硬货”推得较为成功,但“软件”跟不上;最后,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一个高地来还缺乏深入考虑。
“东盟区域非常复杂,各个国家发展水平差距非常大,中国与整个东盟成员国存在不同的贸易特点。未来在房地产、基础能源设施、医疗、旅游、劳务、教育产业、交通、食品等领域与东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分享了我国可与东盟各国展开商务合作的切入点。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欧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高志凯强调,要改变广西“人无我无,人有我有但不强”的现状,充分发挥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更强”。根据东盟国别差异大的特点,强化针对性研究,加强东盟十国与广西关联度以及国内关联度的分析。同时他认为,要加快与东盟十国建立姐妹城市;成立中国东盟大学;通过广西,把国内资源与东盟资源对接;建立“广西+”模式,由广西代表中国与东盟对接;进一步提升广西的知名度;帮助东盟十国建立统一标准等。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郑宏提出了中国医疗产业“走出去”的建议。他表示,中国医疗产业有自己的优势:中医、维医、蒙医、苗医等都是中国特色,国产化的医疗器械价廉物美。他认为,优质医疗资源要下沉,采取开放形式,才有可能实现超越,真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优势。(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