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回应了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热点问题,并澄清了一些疑虑。对于备受关注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金融改革,韩正说,因为涉及面广,具体细则正在研究,并已十分深入,下一步会择机出台。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接受部分媒体采访,回应了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热点问题,着重阐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金融改革细则等问题,并澄清了一些坊间疑虑。
时下,人们对于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关注热度高涨。作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试验田,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在28.78平方公里内先试先行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新制度体系,实现对投资、贸易等领域更为高效的管理。
负面清单“以小见大”
负面清单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创新,也是中国产生的第一份负面清单。但2013版负面清单出台后,有人认为开放度不够,且与商务部已有的目录重复,新意不足。
韩正回应说,首份负面清单,我们依据国民经济的分类选了18个大门类,这些门类中有三级科目,大中小三级,大类89个门类,中类419个门类,小类1069个门类。我们选择以小类出台负面清单,这样分类,看上去清单长了,但是开放空间大了。现在的负面清单涉管的小类只占所有小类的17%,开放的则达到了83%。从这个角度看,清单不是越短越好,也不是长就不好。
他还表示,即使负面清单与一些原有规定完全重合,也是不一样的。因为过去的目录只告知哪些可以做,而负面清单告知没规定的都可以做,这是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主任李志鹏表示:“一个行业可能衍生出很多的商业模式,以小的方面确定负面清单,实际上是一种鼓励,有利于商业模式创新。”
不可否认的是,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正得益于“自贸区速度”。随着今后负面清单的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受益程度将更高。
据记者了解,同样申请注册一家外资企业,在区外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只用4天,类似的例子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比比皆是。
金融创新尽可先试先行
有相关人士发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大部分政策均已落地,唯有金融细则至今仍未出台。
韩正解释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体现在四方面:一是资本项下可兑换,二是利率市场化,三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四是外汇管理的创新。金融改革因为关涉面大,正在研究细则,“我所知的是,细则已经很深入了,下一步会择机出台”。“‘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但这一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指出。资本项目项下有一百多个子项目,全部放开需要一个过程。
据隆国强介绍,当前的国际经验是,首先应实现长期跨境资本可兑换项目的开放。“如目前试行的负面清单及准入前国民待遇,实际上就是对资本跨境进入的放开。”隆国强举例称。
李志鹏也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海关监管等方面均有创新,这些创新为货物贸易带来便利。但金融创新并不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必须出现的内容,相信未来会涉及金融操作细则,但上海自贸试验区自身并没有很大权限推动此事,只能尽可能做到先试先行。而像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区域在金融、负面清单方面有更大推进力度,操作起来也容易得多。(文章来源:商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