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首页 - 贸易促进

贸易发展 内外联动是方向

发布时间:2013-09-05

  “64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商品贸易也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大体上可以归纳为3个阶段,即内外贸一体化阶段、内外贸易分离阶段和目前的内外贸联动阶段。”商务部国内贸易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在中国贸易发展道路研讨会上表示。


  近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丛书”之一的《中国改革开放与贸易发展道路》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该书主编和主撰稿洪涛在北京丰台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商城,组织、主持了中国贸易发展道路研讨会。与会人员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贸易发展的轨迹、原因、经验、教训及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认为,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通业一直在转型中求发展。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流通业由计划经济中的产品分配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流通转型;由封闭的国内商品流通向开放经济中的外贸流通转型;由内外贸分割向内外贸一体化转型。从市场环境来看,由严重的地方、行业保护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转型;由商品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甚至产能过剩的市场转型;由重视外贸出口向重视扩大内需转型。从市场建设和行业调控来看,由政府干预向更倚重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转型;由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向有规可循、以法治市转型。我国流通行业在经营环境、技术设施、信息技术的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新中国成立的64年里,流通业在发展中走了不少弯路,受到不少教训。”洪涛说,这主要表现为市场在某些阶段过于强调计划性或过于强调市场性、流通领域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协同性较差、流通领域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工商关系没有理顺、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经营方式和理念落后、国际化程度较低、农村流通主体缺位、过度竞争严重、流通业布局与规划滞后、贪多求大、盲目圈地等问题。


  对此,高铁声认为,目前流通业亟须解决的问题有五个:一是缺少顶层设计,“要明确发展目的,弄清中国贸易发展道路的标准模式是什么”;二是流通业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结构;三是要为行业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四是要加强学术研究,建立起一套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解释力强、与国际衔接的流通理论体系;五是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分工合作的平台。“此外,还应建立一系列评估各地区贸易发展、贸易质量、贸易安全、贸易便利程度的数据标准,用以判断、督促各省市不断改善贸易环境与贸易条件。”


  20年实现内外贸一体化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处长张学源认为,我国流通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既有市场自身形成的,也有政府在监管方面的不完善引发的。“政府在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少,部门管理部门在流通业规划落实上没有尽到职责,不少规划难以落地。流通企业的税负普遍偏高,而政府在宏观调控中过于依赖财政手段,没有发挥市场化税制等方式的作用。此外,规范流通领域交易行为、市场秩序的相关法规缺位,在现实监管中出现多头执法与执法空白并存的情况。”


  张学源表示,由于外贸增速放缓,我国的经济需要依靠内贸来拉动,政府在认识到内贸重要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内贸工作的扶持力度。“下一步商务部国内贸易的工作重点,将主要落实在紧抓法律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行业规划、市场主体组织体系、行业协会建设、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水平的建设上。”


  对于流通政策与体制改革的前景,洪涛认为,未来20年内,扩大消费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国流通业将以内外贸联动为发展方向,建立宏观消费政策、微观消费政策和其他与消费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体系。“目前,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职能划分尚待完善,经贸委、外经贸委、商务厅同时存在。未来20年,制度层面的内外贸一体化将是发展重点,并将推动我国流通企业国际化。行业协会将成为我国流通业的主要管理者,破除目前流通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多头管理的现象。此外,我国中小微型流通企业共4500多家,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以上,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96%,从业人员占行业整体的80%。未来10年,我国将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为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注入活力。”(文章来源:商报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