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成因及对策
加快推进外贸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鼓励境内外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创新。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渠道。自2009年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持续扩大,占海关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快速攀升,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结算货币。但与此同时,当前的外贸结构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约作用也日渐显现,尤其是加工贸易、大宗商品、国有企业、发达经济体等均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软肋”。持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不仅需要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更依赖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外贸结构不合理
制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一)加工贸易不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加工贸易企业往往境外采购率较高,境内采购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这制约了企业价值链向上游产业的延伸,缩短了加工贸易产品的国内价值链,降低了加工贸易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工贸易与国内价值链较短相互叠加,使得加工贸易往往可替代性强,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对结算币种缺乏话语权。在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大连市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最高,加剧了大连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滞后。
(二)对发达经济体难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日本是大连市的主要贸易伙伴。由于区位和成本优势,日本企业通常习惯在大连设厂或委托本地企业加工产品,在产品运回本国后统一调配全球市场。通过对日跨境贸易收付1亿美元以上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它们均从事与境外母公司或关联公司的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占比大多超过90%。境外母公司往往直接控制境内企业的生产订单、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乃至成本和利润,在功能上境内企业仅相当于境外母公司的生产车间。这种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两头在外”贸易方式,使得对发达经济体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举步维艰。
(三)大宗商品国际结算方式限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原油、成品油和船舶是大连市进出口的主要商品。当前国际原油定价权是美元定价权及其主导的期货定价机制,体现的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核心利益所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几乎不可能。同样,人民币结算在船舶行业也难以开展,这由船舶行业特点所决定。全球当前船舶交易和租赁市场几乎全部采用美元结算,这种计价和结算方式又进一步传导至造船市场,导致造船企业与船东之间也几乎全部采用美元结算。
(四)民营经济发展滞后阻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外币结算相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优势是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但与出口退(免)税政策相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所降低的成本往往不明显,对企业的吸引力有限,这就导致只有对成本和汇率风险敏感的企业才会优先选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往往对成本更加敏感,管控汇率风险的意愿更强,因此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更加积极。同时,民营企业经营方式相对灵活,改变结算币种较为方便,不像国有企业“船大难掉头”。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民营企业不活跃,已成为大连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一块“短板”。
(五)出口竞争力不强加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难度。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石化和电子信息产业是大连市对外贸易四大支柱产业,进出口额约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调查发现,大连市船舶制造业换汇成本与实际汇率较为接近,盈利空间狭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装备制造业明显好于船舶制造业,换汇成本低于汇率水平,但产品耐用性不高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石化工业出口换汇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出口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为主,交易方式大多是关联交易,几乎没有出口竞争力。出口竞争力不强导致出口人民币结算受阻,大量的外币出口收入反过来又挤压了进口人民币结算空间。
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外贸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鼓励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升级和转化,进一步提高进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引导企业加快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出口潜力好、产品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适当提高准入门槛,逐步压缩和淘汰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扶持和培育一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不断优化加工贸易运作模式,引导外资企业本土化,鼓励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拉伸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条。
(二)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本着“要什么招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为我所用理念,着眼于拉长产业链和打造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招商引资,积极做大主导产业规模,在主导产业量扩张的同时,全面推行价值链招商。积极依托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大力发展外向配套经济,推动配套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扩大、能力持续增强,进一步降低产业集聚区的配套成本,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营造“民企发展,外企生根”的良好局面。
(三)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外贸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事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全局,是一项长期工程,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当前,加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最有效方法依然是金融手段。具体来说:一是尽快推出原油、船舶等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增强我国企业对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提高我国对大宗商品的话语权。二是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为我国大宗商品期货人民币定价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打消境外投资者政策顾虑,推进人民币跨境有序流动。四是加大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境外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和投资性,进一步健全境外投资者人民币保值、增值和投资渠道。
(四)鼓励境内外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创新。支持境内银行开展境内外联动,不断创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产品,进一步提高境内外企业以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性。鼓励境内银行开展人民币贸易融资,扩大贸易融资服务范围,拓宽贸易融资服务渠道,不断提高人民币贸易融资在整体贸易融资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管理方式,鼓励境内银行积极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更好的资金环境。积极引导境内银行不断健全内部考核机制,努力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中间业务收入考核两结合、两促进。进一步完善内地与港澳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香港金融机构开展与人民币相关的金融创新,推动境外企业人民币结算的便利化与自由化。(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