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网站!

首页 - 经贸资讯

厦门:全力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

发布时间:2018-02-02

  满载集装箱的远洋货轮缓缓驶入厦门港;一艘又一艘的巨型豪华邮轮从厦门出发,航线遍布日韩东南亚;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商品源源不断涌入厦门,又从厦门发往全国各地……海风引路,海港为岸,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厦门市口岸办的统一协调下,口岸部门积极“降成本、补短板、优环境”,不断加快厦门口岸通关监管模式的改革和先行先试步伐,助力口岸便利化水平大提升。


  厦门市口岸办副主任王宝玉告诉记者,2017年,口岸部门推出一系列创新口岸监管的新举措,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支持厦门外贸稳定发展。2017年,厦门市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5816.0亿元,同比增长14.2%,占福建省比重达50.2%。通过减免厦门自贸片区集装箱查验费、免除进出口申报环节报关报检费用等,持续降低企业成本全年累计超过5000万元。


  搭建国际贸易绿色通道


  “货物刚经海关放行登上班列,相关信息就已经通过数据交换系统传送到了波兰海关,中国海关查验过的货物,波兰海关原则上不予查验,这趟旅程绵延1.2万多公里的班列能够快速地实现中欧海关数据交换、监管互认,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鲁澎介绍说。


  中欧海关数据交换与监管互认,受益于“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简称“安智贸”)。通过中、欧海关以及海关与企业间合作,实现对集装箱及箱内货物的全程监控,建立安全、便利、智能化的国际贸易运输链。


  作为全国首条加入中欧“安智贸”项目的铁路航线,2017年中欧(厦门)班列累计发运“安智贸”项下出口集装箱1418个,总货值0.65亿美元。如今,中欧(厦门)班列正在为福建及周边地区企业、乃至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搭建起一条欧洲贸易的绿色通道,厦门正在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


  作为厦门口岸的另一个通道,厦门海关在“单一窗口”平台上向所有报关企业开放QP系统资源,开放报关单号码资源,取消数据传输处理服务费、客户端维护费等收费项目,每年为企业减负约1500万元。与此同时,企业还可通过“报关集成通”系统数据导入方式直接向海关申报,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4分钟,节约50%以上的费用成本。


  厦门海关2017年共推出23项创新项目,其中8项被评为全国首创,16项被列入福建省创新举措,9项被福建省复制推广,“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监管互认”获批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2018年,厦门海关在创新强关之路上继续前行。


  创新举措助力监管精准高效


  2017年12月20日,第1000万个标准集装箱首次在厦门吊起,厦门港成为福建省首个千万标箱级国际强港。厦门港集装箱码头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在厦门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全面“简政放权”、不断增强查验能力、缩短通关时长、提高放行速度的一系列便捷通关措施服务下,厦门口岸出口的商品最快可实现“即报即放”秒通关,而进口货物入境则实施“自动审单、自动签发通关单、自动归档”通关模式,通关时长大幅下降。


  2017年,厦门检验检疫局先后推出52项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其中3项措施被评为全国首创。厦门检验检疫局建立以风险评估为指引、规范化管理为依托、信息化系统为平台的“精准检疫”查验新模式,推进检疫关口前移,在保证严防疫情传入的情况下还可做到船舶不滞港、货物不压港。


  检疫部门还启用了检验检疫无纸化系统,覆盖率95.9%。实施口岸检疫处理前置,通关时间平均缩短1个工作日;推进了邮轮风险分级管理,创新邮轮食品“进口直供、保税供船”模式;推行出口食品“即报即放”,被中央深改办列为构建质量效应型外贸新体系典型案例;打造进口酒快检模式,推动酒类进口量增长50.5%,啤酒进口量持续保持全国首位;加大推进闽台经贸往来,扩大台湾食品“源头管理、口岸验放”试点,确保厦门连续10年成为台湾水果输入大陆第一大口岸,2017年,台湾水果进入厦门口岸达4.02万吨,占大陆进口总量的90%。


  集约化服务减轻运营陈本


  2017年5月,厦门隆运航务有限公司3万吨级的“新隆运86”的货运船舶从德国落户厦门港并开始运营。该公司负责人说,从交船到拿到所有证书,办证时间比预算节省15天,企业为此节省运营成本上百万元。


  如此迅速的办证时间来自于厦门海事局、中国船级社厦门分社、厦门港水路运输管理处在全国首创推出的“涉船业务三方联合办证模式”。近年来,福建省部分地市出台航运业扶持政策吸引外地船舶运力回归,但实际操作中发现,“办证时间长、影响营运”成为了船东们的普遍担忧。如今,以船舶证书“同步受理、联合发证”为主要形式的“运-检-航”集约化服务工作机制将让船东们回归祖国更有理由。

作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重点推动实施的重大航运制度创新举措—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它的实施涉及诸多政策突破,政策争取过程复杂、难度大。2015年起,厦门海事就组织对上海自贸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方案的研究和实地调研,借鉴优势,评估成效,并结合厦门实际,提供可行方案;并会同厦门市航运办,做好部委层面的沟通协调,争取登记政策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落地实施。2017年3月16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授予“福建厦门”为首批国际船舶登记船籍港;2017年11月,交通运输部授予厦门港“中国厦门”船籍港。此举措将积极促进中资方便旗船回归登记,并享受国家相应税收减免政策。


  同时,厦门海事局重点加大口岸通关信息互换、执法互助、监管互认“三互”合作,加强在船载危险货物报关信息共享、危险货物瞒报查处、开箱结果互通、船舶轨迹查证、残余油品接收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先后联合国检、海关、边检等口岸查验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海上运输工具联合登临检查工作机制”。


  创新信息管理打造通关“厦门模式”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3航站楼出入境大厅新建13个正面验证台、6条自助查验通道、25条人工查验通道以及2个督导台,实现验证台全面信息化。特别是6条出境自助查验通道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出入境自助通关全覆盖。


  厦门边检总站率先在全国自主攻坚出境自助通关系统,适用范围领先,9类持不同证件人员可自助通关,覆盖近7成出境旅客。


  据悉,此通道,高峰期最高自助应用率达64%。操作便捷,旅客自助通关时,只需在通道扫描登机牌、读取证件并完成指纹、面像比对即可通过,人均自助通关用时不到10秒。有效打造的出境通关“厦门模式”,并于2017年12月1日同步在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口岸试点推广。


  厦门边检还积极争取航空公司支持配合,在全国率先采取中转旅客信息全面预报预核机制,使中转旅客人均在场办理手续时间缩短80%以上。落实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服务新洲际航线开通,以及试点实施留存入境外国人指纹、创新启用出境自助通关、持续研发推广“航班动态与智能勤务平台”等措施。(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