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地方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窄轨道”
2014年中汽协发布的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数字显示,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6853辆,同比增长1.2倍,而且一季度新能源轿车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0%,进一步表明新能源汽车中私人消费的比重在增加。
记者注意到,在北京,4月份配置新能源汽车指标已经开始摇号,摇号中签率为92%。这意味着北京等大城市私人新能源汽车消费进入快车道。然而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城市仍把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当成变相地方保护的“窄轨道”,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竞争。
例如在北京,目前仍没有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进入地方目录。这直接造成地方目录对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发展方向的干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如果地方设置的目录将插电式混合动力这一重要的纯电驱动技术分支隔离在门外,难免会将国家已经确定的新能源技术方向架空。
事实上,一些城市之所以要制定带着变相“技术歧视”的新能源汽车地方准入目录,就是因为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除了能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还有一块是地方财政补贴。在一些人看来,把本地财政补贴给外地新能源拳头产品是肥水流入外人田,是不划算的。
在财政部等下发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应是符合条件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目前看,在地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中,地方新能源汽车目录成为变相设置障碍排斥外地产品的重要手段。其背后隐藏的“小聪明”不亚于当年的“窄轨道”,急需彻底清除。
未来,大城市管理者还应当敞开更广阔的胸襟,一视同仁地让进口新能源汽车享受免费上牌等优惠政策。因为从市场角度看,地方护吃独食的溺爱下,锤炼不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不管进口还是国产,尽快孵化城市整体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使用环境才是根本之道。(文章来源:新华社5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