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促中马贸易额持续增长
2013年恰逢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也迎来了10周岁生日。10年来,中马双方在经济贸易、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频繁,收获颇丰。日前,马中友好协会会长马吉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对马中两国的重要意义,回顾了10年期间双方合作点滴,展望了两国未来合作的美好前景。
记者:今年是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您如何评价这些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哪方面的变化让您印象最深刻?
马吉德:回顾过去10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边领导人共同实现了诸多目标,双方不断加深相互信任和理解。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壮大成长,取得了很好成效。双方不断积极扩大、加深各领域合作发展。在经贸领域,双边贸易及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额持续增长;在人文领域,中国—东盟国家间的交流也在不断增长,2012年,每月往来中国—东盟城市之间的旅游人次达80万次。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经济上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经济合作。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来到马来西亚,投资金融、银行等领域。双方在教育领域也打开了合作之路,将近5万多名中国学生在马来西亚学习,同时也有相当大数目的马来西亚学生在中国学习,两国政府相互承认学历。中国在马来西亚建立两所孔子学院,以促进汉语在当地的学习和使用。厦门大学将于2015年在马来西亚建立分校。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您认为中国—东盟应如何深化彼此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彼此双赢合作?
马吉德: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决定非常有远见,东盟各国家都予以支持并从中受益。10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双方互惠互利,真正促进了彼此间的贸易投资合作。
2003年,中国—东盟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各类委员会。马中两国需要推动各类委员会努力工作,以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马来西亚从已成功举办了9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受益良多,主办方举办许多研讨会,讨论城市合作等,双方共谋发展。以中国南宁为基地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有不少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不仅是东盟,全世界都想进入中国市场。目前,钦州产业园区和关丹工业园区的建立则是中国和马来西亚、中国—东盟成功合作的标杆。因此,马中双方的投资者应加倍努力以确保工业园的成功发展。
在未来的10年,博览会举办者应向大家展示,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平台,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光明美好的前景。
记者:中国现在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升级经济发展模式。您认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会给两国企业或个人带来哪些商机?两国发展有何阻碍?
马吉德:改革开放30年促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马来西亚、东盟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会有积极的影响。马中两国彼此合作,经济贸易关系将变得更强大。
目前,中国不仅在谈发展质量,也正在寻找更高的环保发展技术,这为马来西亚关于水质污染的废物管理行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商应相互了解两国经济环境情况,了解双方的商业环境,从而把握商机。
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最主要的关注点是连通性。早在几年前,南宁到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许多东盟国家都没有直达航班,但时至今日,马来西亚到南宁、桂林以及众多旅游中心城市有了的直达航班,往来互动愈加便捷频繁。
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马来西亚众多商品得以展示并赢得广泛赞誉,不少企业也提升了知名度。另外,未来我们期待马来西亚与广西能共同发展海洋旅游这个潜力无限的新领域。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促进中马双边经贸交往中的重要性?作为马中友好协会的会长,您认为该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国的经贸合作?
马吉德: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马中两国有坚实的外交基础和经济关系,促进和鼓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东盟国家的参与者,同时也为马来西亚商人带来了来自于中国的潜在进口商和分销商。博览会举办的研讨会,使马来西亚企业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海关法、税法和食品安全法等,为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企业更好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马中友好协会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支持机构之一,主要职责是促进两国政府之间的友谊与合作。马中友好协会将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更多的文化和学术交流,支持两国经贸相关的活动,继续加强马中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文章来源:商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