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合作越走越稳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又传来好消息。
8月2日举行的中国—东盟(10+1)外长会达成了“南海行为准则”(COC)单一磋商文本草案,这让COC磋商迈出重要一步。共同维护南海局势稳定彰显了中国与东盟团结合作的力量。正如参加此次(10+1)外长会的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所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经“从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年。15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中国商务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5148.2亿美元,是2003年的6.6倍;今年上半年,中国—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9.3%,达2805.8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且结构日趋平衡;中国已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4000余家,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当前,美国单边行动导致的保护主义再度抬头,这对中国、东盟各国以及中国—东盟合作产生了负面“溢出效应”,不仅伤害美国自身,伤害中国,也伤害了包括东盟在内的其他国家。以印尼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经济体贸易条件恶化,汇率波动频繁,资本外逃风险加剧,潜在社会矛盾抬头。
在东盟主要经济体中,不少人越来越清晰地预感到,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贸易政策,东盟很可能成为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的牺牲品,其数十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精心打造的产业链地位可能会受到严重冲击,东盟不能旁观。
为此,不少东盟国家都对美方行径表示忧虑和谴责,认为应共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呼吁中国和东盟加紧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争取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可喜的是,在各方的努力下,RCEP谈判正在向前推进。7月22日~27日,RCEP第23轮谈判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就货物、服务、投资、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贸易救济、金融、电信、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法律机制、政府采购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磋商。各方按照2017年11月首次RCEP领导人会议和今年7月部长级会议的要求,积极推动谈判进程,完成了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政府采购章节,在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章节的谈判也取得重要进展,为推进谈判注入了动力。同时,各方还同意于8月30日~31日在新加坡再次举行部长级会议。
中国和东盟都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早在1992年,东盟就正式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明确了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渠道、以“提高区域合作水平”为方向、以“经济一体化建设”为目标的发展思路。2015年年底,东盟正式建成东盟共同体,通过了愿景文件《东盟2025:携手前行》。至此,“共同进退”成为东盟发展的共同理念。
东盟是中国最早商签自贸协定的经济体。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2015年成功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不仅是中国对外签署的第一份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也是迄今为止贸易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正朝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未来,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将以战略对接为指引。为此,中方建议,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指导下,加强东盟国家发展规划和“东盟愿景2025”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形成优势互补,挖掘合作潜力,开辟更大合作空间。双方应进一步深化经贸、投资合作,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对此,东盟方面也给予积极回应。东盟轮值主席国新加坡外长维文表示,过去3年,东盟—中国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日益凸显的保护主义形势,东盟与中国重申将加速RCEP谈判。
可以预见,站在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年的新起点上,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之路将会越走越稳。(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