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一体化进程善做“加法”
11月14日,第12届东亚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落下帷幕。在短暂的两天多时间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了第20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20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第12届东亚峰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
此次东亚峰会的召开时值东亚区域合作迎来“大年”:东盟成立50周年及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启动20周年。东亚各经济体如何在乍暖还寒的全球经济中实现稳定增长,如何为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注入稳定力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推动谈判尽快结束
11月14日,RCEP首次领导人会议在马尼拉举行,与会各国领导人在会后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希望在2018年结束谈判。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这次RCEP声明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各成员国领导人都表达了希望尽快谈成RCEP,推动明年达成阶段性成果的意见。特别是,对于采取灵活性政策和差异性政策,各方都达成共识,这是一个突破。
RCEP更加注重包容性的增长。联合声明指出,RCEP要考虑成员国的不同发展水平,包含设立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在内的适当形式的灵活性,并给予最不发达的东盟国家额外的灵活性。“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对于东盟以外的对RCEP仍有迟疑的国家,很可能会采取新的经济关系安排;对东盟内部的各成员国,会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留出更长的过渡期,或者保留一些不愿开放的领域。比如老挝、柬埔寨、缅甸等,都有可能按照这一原则操作,这为尽快达成以‘10+1’原有自贸协定文本为基础的协议清除了部分障碍。”霍建国进一步解释道。
完成RCEP谈判的时间点曾两次推迟,霍建国认为,在谈判路径和解决方法已经比较清晰,包括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各国领导人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态度十分明朗的情况下,明年结束谈判的可能性很大。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各成员国在尽快推动RCEP出成果的积极态度背后,有一点应该注意到: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由日本牵头的剩余11国虽然在11月11日达成了全面且先进的TPP(CPTTP),但缺少了美国后,CPTPP影响力远非昔日可比。此外,为了尽快达成CPTTP,日本冻结了以前TPP达成的20多项条款,这实际上是“降级版”的TPP,含金量差了很多。“这次东亚峰会和RCEP领导人会议为东亚各国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场合。各国领导人将完成谈判定在2018年,按期实现的几率更高了。”白明强调。
深化合作有空间
白明认为,在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中国东盟间的关系不断深化,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正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10+3”“10+6”等东盟和其他经济体间的“加法”合作也展现了更多空间。
以“10+3”为例,白明指出,近年来,中日韩三国间的贸易增长较缓慢,但应该看到,这三个是东亚经济体量中排名前列的国家,在美国与中国经贸合作呈现新气象的背景下,韩国和日本需要重新思考与中国的合作与发展。“另一个应该看到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主导退出TPP、重谈北美自贸区以及美国与日本、韩国的自贸协定,这表现出的是碎片化的双边合作倾向以及美国从中获得更多利益的考量。在新时期下,加强区域一体化进程,打造更紧密的周边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形成合力、互利共赢的最优途径。”白明坦言,东盟作为最大的“同类项”,“n个10+1”不如一个“10+n”,支离破碎的单打独斗远不如劲儿往一处使更为有效,特别是在资源配置上。在这一过程中,东盟各国可以寻求最大公约数,通过沟通形成共识。
白明表示,当前在世界贸易组织及多双边自由贸易安排中,关税谈判、贸易自由化谈判已经开展得比较充分了,在未来的经贸发展中,新的议题具备更大的谈判空间,也将逐步释放更多的红利。
比如RCEP将在金融、电信方面设立专门的附件。此前中韩自贸协定曾首次设立了金融服务和电信两个单独章。RCEP将成为目前中国签订的开放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这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商谈高标准的自贸协定提供了蓝本。
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并不简单。白明表示,RCEP参与方多达16个,国家越多,形成的最大公约数就越低,正如决定木桶容量的往往是木桶的短板一样,RCEP高水平的开放需要更多的磨合。(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